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理论探索 >

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更好践行“大食物观”

时间:2023-03-07 15:55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作者:钟钰

字号:TT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针对“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这对于我们有效破解人多地少国情下粮食安全问题、更好保护耕地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加速升级,粮食直接消费下降、肉蛋奶果蔬等食物消费快速刚性增长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重要农产品产需格局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的93.6%下降到2020年的65.8%,且还在下降。其中,结构性失衡问题更为突出。从供给结构看,水稻、小麦的保障水平较高,基本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食用植物油、大豆、蛋白饲料原料的自给率不高,短板突出。这成为践行“大食物观”、实现食物供给可持续性的软肋。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而耕地是基础之基础。然而,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后备资源趋紧、水土资源匹配性弱的硬约束,使拓展食物生产的空间有限。据测算,为满足2035年食物消费需求,我国需要42亿亩的种植面积。这意味着,今后保障食物安全的国内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贸易风险。在食物安全与资源承载双目标约束、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双循环挑战的背景下,践行“大食物观”关键是向两个方面拓展。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聚焦提高粮食单产,释放耕地潜能;另一方面,在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在合理过渡期内把过去在山上开垦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把山下的果树林木尽量调整为上山上坡,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用结构优化释放发展空间。

  可以说,立足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农业供给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的内在要求,也为守好“米袋子”、拎稳“菜篮子”、握住“油罐子”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规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有效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类型农用地,夯实耕地“进出平衡”责任。以“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优化”为前提,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让零散、细碎的田地块形成集中连片优质耕地。

  其次,分类有序推进,梯次调整逐步上山。基于“迫切度”和“便利度”两个原则,根据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林果上山时间表。如对于过去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产业的,应率先开展调整上山;占用一般耕地的,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状况有序安排开展调整。同时,要根据调整的便利程度,对靠山靠坡地区优先进行调整示范,并结合距离远近,科学安排林果上山次序。

  再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上林果发展效率。加强山地建园的道路、沟渠、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施肥、打药、修剪、采收、运输等生产环节提供必备条件。同时,做好相关用地保障,因地制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山上”换“山下”更好落地。

  最后,强化科技装备支撑也十分重要。要积极研究适应土层薄、土壤贫瘠、干旱、沙砾多等非传统土地的新品种,建立适应上山上坡的林果栽培标准化生产体系等,形成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的综合性林果上山解决方案。

  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利用好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向空间、时间要土地、要产量,全方位多用途地开发食物资源,定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