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比高。面对多发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守护生命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线。
围绕防范灾害性天气、最大限度守护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完善规定,加强和鼓励社会化气象观测,建立完善强对流天气等气象信息收集和志愿者报告制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和业务经费保障;持续加强防灾减灾避灾科普宣传教育。
郑永光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预报和研究,是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和2016年江苏阜宁龙卷风气象现场调查负责人。他介绍,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非常容易导致灾害,但由于这类天气时空尺度小、发展迅速、强度大,预报始终是国际难题。
“这其中,加强监测非常关键。”气象预报的本质是通过各种设备来探测地球大气的状态,通过物理原理来预报预测各类天气和气候。郑永光认为,应加强社会化气象观测数据、天气气象信息收集和志愿者报告制度,建议政府和气象部门共同完善相关观测规定,鼓励相关部门、单位和人民群众踊跃向气象部门汇交和报告数据及天气记录,这有利于气象部门提升对天气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
对于强对流天气预报,郑永光认为,要从科技创新着手,进一步加强协作和联合攻关,不断深化对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物理规律的认识,持续提升数值模式预报能力,强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和业务应用,不断提升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水平。
郑永光建议,财政和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对气象科学和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经费保障。近些年,国家在雷达、卫星等气象工程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但在气象科技基础研究和重点研发计划方面,支持力度还不够,需要提升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经费资助额度,同时保障气象部门业务运行经费。
防范灾害性天气离不开全民的参与,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是防灾减灾主体。郑永光建议,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约高效、覆盖广泛的气象信息员队伍,通过这支队伍积极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组织基层群众防灾避险,提升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灾害性天气的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意识,并通过手机、网络、新媒体以及大喇叭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有效的灾难警示,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wxc)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