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专家说法 >

党政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越来越深入

时间:2021-06-30 16:39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刘蔚

字号:TT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近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强化认识?

  在七一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党校老师。希望透过这一群体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中思想认识的变化过程,体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

  对话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魏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航

  中共辽宁省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经济学博士郑雪梅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蔚

  中国环境报:在党校授课时或在授课内容中最早接触到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相关内容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关注这些内容?您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在近些年有了哪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从不完全理解到充分理解、从局部认识到系统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的变化过程。

  赵建军:我1985年攻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时,就选定了可持续发展领域作为研究方向。1997年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时,依然把技术在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变迁中的作用作为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开始转向生态文明领域研究。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央党校系统研究生态文明领域的老师,应积极把党的声音和重大战略部署融入到党校课程当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央党校讲稿《绿色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建设”之一,中央党校所有的主体班次均开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讲座。党校为了更全面地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容,特别设立了为期两个月的生态文明专题班,每个学期举办一期专题讲座,着重培养学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政策法规知识。专题班教学活动为中央党校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教学、科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体班课程题目明确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魏东:大概在2009年,山东省委党校开始设置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主体班次的必修课程,但是这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我在这一时期就开设了《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课程,不过这个专题多在研究生班次讲授,并未纳入到领导干部的主体班次。

  2012年6月,我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并在分论坛做了主题发言。回来后学校非常重视,希望我将参会收获打造成为一门主体班次课程,这是山东省委党校第一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和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的老师逐渐多了起来,后来逐步覆盖到各班次。2018年5月之后,课程名称正式统一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近些年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政绩观的变化,从单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唯GDP论英雄,转变为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深化,从过去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相对单一的工作,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三是对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国际责任的认识有了重大转变,从过去认为这是影响我们发展权益的一个负担,到认识到我们应该成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刘航:2012年开始,生态文明及相关内容在党校授课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教师、学员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从战略部署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单篇谋划,体现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从现实需要看,2012年,雾霾在多个省份大面积集中暴发,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频繁出现,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越发强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以上因素均对党校开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提出了迫切需求。

  近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从不完全理解到充分理解、从局部认识到系统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分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错误观点得到根本扭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最开始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以前很多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和自己没关系,如今大家对自己岗位承担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职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工作主动性也显著增强。

  郑雪梅:最早在党校讲授与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题,是2005年11月,给优秀青年干部班讲专题课《绿色经济发展与管理》。之所以关注这个内容,是因为我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但在党校讲专题课不可能这么专业,领域也不可能这么窄,所以我把专题课的范围扩大到了绿色经济这个方向,着重讲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

  我认为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主要的变化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过去党政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多种树、多搞绿化,治理各种污染等,现在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转变观念,到完善制度,再到从源头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系统推进;对责任主体的认识也由生态环保相关管理部门担责,到所有政府部门都应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且认识到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必须要协同协作才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等。

  中国环境报:在您授课或调研,或与学员交流中,哪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案例您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天蓝、地绿、水清随处可见,特别是塞罕坝、八步沙取得的成就,北京大气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让人民群众身心愉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赵建军:可以说,生态文明专题课程的开设,使得各级干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对转变传统发展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了,就会落实到湖长制、河长制等生态治理、改善环境的工作实践中。天蓝、地绿、水清随处可见,特别是塞罕坝、八步沙取得的成就,北京大气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让人民群众身心愉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魏东:《“治用保”系统治污 湖泊再现碧水清波——山东省淄博市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的创新探索》和《石窝窝里飞出金凤凰——山东华夏集团变采石矿坑为5A级景区的“两山”实践》是山东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案例。我们直接参与了这两个案例的编写工作。淄博马踏湖水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思维,通过近20年的接续奋斗和攻坚克难,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缓解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这一突出矛盾有示范推广价值。

  中国环境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哪些直接关系?您认为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保护方面,今后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学习、强化认识?

  赵建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是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要调动全社会乃至更大范围的力量。

  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还需要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理解和把握,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长期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更加坚定绿色发展思维信念。

  刘航: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生态环境产品的多少,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密切关联。

  从生产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善用生态资源,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会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带来新动能。

  从生活来看,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基础,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生态美好是必然趋势。

  从生态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代际公平,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便很难甚至不可再恢复,决不能以牺牲下一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来换取当代人的利益。

  党政领导干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谋划者、推进者和参与者。在工作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认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善于将其转化为工作决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的指导作用。

  在工作上要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及时学习生态文明最新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在生活上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学习珍爱环境、保护资源的常识和技能,让践行生态文明成为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

  刘航:四川省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大小河流近1400条,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众多河流中,沱江曾是四川省污染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本世纪初,沱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均是劣Ⅴ类水质。

  近年来,四川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充分发挥环境政策的保障性作用,通过建立起以体系化建设为要求、注重全过程发力的环境政策体系,为沱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既包含了解决兜底问题的系列法规、标准,如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方式出台的《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也包含支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中长期规划、计划、政策,如《沱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真正做到了“短期+长期”“兜底+可持续”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三五”时期,沱江流域水质达标问题得到初步解决,2020年16个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3.8%,中、重度污染水体全面消除,水质改善幅度居四川主要江河之首。

  郑雪梅:我从2009年开始尝试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讲授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曾经选用过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不同的案例,到2015年又选用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方面的案例来讲授专题课《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

  我从2010年就开始研究静脉产业发展,也一直在研究垃圾分类利用。以科研为基础,我编写了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利用的案例,同时借鉴了在北京、上海等地调研时了解到的一些案例和德国、日本、我国台北的垃圾分类案例。因为每个人每天都与生活垃圾打交道,所以学员的感触比较深,讨论也比较充分、参与度比较高。

  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4月,我接到了一个学员的电话,她说3年前在党校学习听过我的案例讨论课,印象很深刻。大连市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立法,她就想邀请我来担任专家顾问,参与立法调研、讨论。我没有想到一节案例讨论课最终能产生这样的影响,使学员3年以后居然还记得,我也因此参加了大连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过程的调研、讨论。这是我讲这个案例讨论课的意外收获,能为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我的工作很值得。

  党政领导干部对于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情况要有精准把握,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有全新认识。

  魏东: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已经成为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党政领导干部对于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情况要有精准把握,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有全新认识,这决定了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美丽中国梦能否如期顺利实现。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尤其是山东的领导干部,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尤为重要。

  郑雪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中,希望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希望土壤是洁净的,土壤当中长出来的农作物、农产品是安全的。希望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森林、绿地能够保障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孩子的人,这样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感受更深,所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提供更多更优质生态产品,确实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现在有不少党政领导干部觉得生态环境保护很重要,但又好像离自己不是很近,和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未来的培训,一方面是引导教育,包括讲授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知识及应用方法,特别是一些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知识,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在生活中能够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就是警示教育,多剖析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常犯的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案例。要反复强调一旦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将有可能受到终身责任追究,从法律、行政上受到惩罚,让他们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无论是从政府官员的角度,还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看,都应该担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一旦违反要求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都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让学员们头脑里绷紧这根弦,时刻警钟长鸣。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