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对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截至2022年底,至少150个国家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双碳”目标下,如何科学统筹石油石化行业降碳和发展的关系,有序推进石化行业“双碳”工作?
今天,我们请来五名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对石油石化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解读和建议。
韩峰 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齐鲁分公司代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党委书记
聂晓炜 全国人大代表、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
莫鼎革 全国人大代表、镇海炼化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中石化宁波镇海炼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春生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金陵分公司代表
阮阳越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联合五车间四催化班内操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对于我国碳资源管理工作,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韩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向好趋势明显,碳排放通过市场调节的功能开始释放,碳交易市场逐渐活跃,正按照规则和预设轨迹步入正轨,走向良性循环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国家“双碳”目标给予碳交易政策支持,有利于碳市场快速发展;二是首批纳入碳市场的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在碳市场领域极具代表性、影响性和引导性;三是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会随着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冶炼制造、民航运输、造纸印刷等行业的进入呈加速发展态势,我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领域最广的碳交易市场;四是碳市场将成为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风向标,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推动环保减排低碳绿色在技术、人才、应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标。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建议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尽快实质性恢复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加快推进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指南,构建全面系统的全国碳市场数据保障服务支撑体系。
主持人:关于石化行业更好助力“双碳”目标完成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探索?
莫鼎革:建议加快推进国内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重要基础,加强石化产品碳足迹的管理及优化,对于降低国内众多大宗商品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支撑作用。建议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建立石化行业动态碳足迹数据库,采用碳足迹动态数据库支撑石化行业基准线法碳配额,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和碳标签的应用结合。
建议加快构建生物航煤全产业链。推广应用生物航煤是实现航空运输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生物航煤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建议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在国家层面出台生物航煤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产业支持,进一步培育扩大生物航煤市场。多方协作,推动建立生物航煤全产业链,更好发挥生物航煤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助推作用。
阮阳越:建议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规范发展,推动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低碳零碳技术路线,有效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难、续航短等问题,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我国氢能交通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
建议在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规范加氢站建设和管理优化流程、加快氢能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快速提升氢能交通产业规模上下功夫,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主持人:关于科学统筹石化行业环保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张春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领域标准规范持续更新,为企业环保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保障。相较其他行业,石化行业标准提升较快,企业通过实施环保提标改造,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建议科学定义长江支流,精准指导流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各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议精准界定长江支流范围边界,出台长江流域化工产业负面清单名录。对沿江企业安全环保、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项目分类施策,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建议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发展,鼓励企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CCUS作为大规模减碳技术,有力助推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我国CCUS发展迅速,但仍没有明确分类,限制了技术发展。建议明确CCUS项目行业类别,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形成以管网设施和封存场地为基础的区域CCUS产业促进中心,引导企业主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建议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评估工作,定期开展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评估调查,广泛征集各方意见,更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主持人: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推进,CCUS和地热等领域备受关注,您认为下一步领域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聂晓炜:建议科学规划统领CCUS产业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战略引擎。近年来,国家支持和推动各领域CCUS由先导试验转向工业化示范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当前,国内CCUS项目面临碳捕集成本高、经济回报率低等问题,距离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仍有差距。建议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制定国家CCUS产业科学规划、试行CCUS“链长制”运营模式、构建CCUS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加快推动CCUS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建议加快地热能高质量开发利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地热能是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新能源,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煤,中深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煤,干热岩地热能资源潜力巨大。“十四五”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地热行业大有可为。总体上看,我国地热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双碳”目标需求相比,发展仍较缓慢。建议进一步理顺地热能管理机制,发挥矿产资源税导向作用,分类施策,加大地热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加快建立地热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碳资产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地热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w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