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绿色行动 >

北京市环保局发布“2014清洁空气十大关键词”

时间:2014-12-22 14:37来源: 北京市环保局作者:kcf

字号:TT

12月22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2014清洁空气十大关键词”,“APEC蓝”居于首位,还包括了“人努力天帮忙”、 “铁腕治污”、“源解析”、“告别黄标车”、“无煤化”、“淘汰升级”、“权威发布”、“区域共治”和“清新过年”。

  这十个关键词,从不同侧面总结回顾了首都大气治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重点举措和经验启示,也揭示了经过实践充分验证、将在未来长期坚持的清洁空气路线图。  

  十大关键词之一:APEC蓝

  “APEC蓝”是首都及周边地区联防共治的成果,是政府、企业、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晶。特殊时期内,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最高级别、最强力度实践,由“APEC蓝”证明其方向科学合理、政策导向切实可行。停产、放假的临时举措不可长期持续,但减排、治污的正确方向要持之以恒,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共识要化为长期行动,区域合作应有“守护同一片蓝天”的远见。“APEC蓝”不仅是特殊时期内优良空气质量的标示,更是大气治理的明确目标、蓝天常在的公众预期、责任政府的庄严承诺。曾经,你我共享“APEC蓝”;未来,你我共创“常态蓝”。 

  APEC领导人会议周(2014年11月5日-11日)空气清新质量优良、天天蓝天白云,“APEC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PEC蓝”从最初出现寓意为对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憧憬,现已成为了我们建设“美丽北京”形象的奋斗目标。

  APEC会议周期间的“APEC蓝”,得益于“人努力、天帮忙”,得益于超常规减排措施的全面实施,得益于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共治,得益于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参与。“APEC蓝”在成为广大市民的深切期盼、成为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更为我们大气污染防治留下了宝贵财富,对进一步深入把握大气污染防治规律,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诸多的经验和启示。

  “APEC蓝”坚定了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信心和决心。让人们看到并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不懈努力,只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科学合理的规划、同心协力的行动,就能碧空常在。会议期间,北京市使出“浑身解数”:车限行、工业企业停限产、建筑施工工地全部停工、人休假等。这些措施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升级、强化、极致版,会期的停车、停产、停工等减排措施,其本质是《行动计划》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四大领域各项措施的延续。事实证明,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科学合理、政策导向切实可行,在APEC会议后更应持之以恒。

  同时,“APEC蓝”也提醒了我们,还应客观地认识空气质量改善长期性、复杂性的规律。大气污染不只是环保问题,更关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淘汰落后产能,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牵连着千万个家庭的就业与幸福;空气四处流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独善其身、单打独斗。APEC期间的停产、放假等临时减排、强制性措施在会后难以完全复制,但是,围绕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任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把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经验保留下来、固化下来,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总之,APEC会议的举办,给予了我们“蓝天常在”的希望。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全力以赴地打好大气污染防治这场硬仗,持续地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通过不懈努力让短期的“APEC蓝”变为持久的“常态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所期待的:“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十大关键词之二:人努力天帮忙

  蓝天与雾霾,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的生动写照。自然地理条件、气象条件是外在环境,人为排放是内在肇因,共同决定了空气质量。既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在天蓝时盲目乐观,在雾霾时妄自菲薄;也不可轻视人为努力,看不到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取得的成效。短期看,北京的蓝天,仍受制于“先天不利”的地理条件、远超负荷的排放总量,气候因素举足轻重,但长远看,大气治理的“天人角力”,人越重,天越轻,人越努力,天越帮忙。铁腕治污,强力减排,久久为功,才能告别“空气靠天气”“蓝天等风吹”的日子。

  空气质量是自然地理条件、气象条件和人为排放共同叠加的结果。这就如同一个反应场,其背景条件就是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可人为改变、不可控的,若想取得良好的空气质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城市排放量降下来,在减少人为污染排放上下功夫,需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空气质量受地理气象条件的影响波动很大,因此,当获得优良空气时,有天帮忙的成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当空气质量差时,有天不帮忙的成分,也不能妄自菲薄与垂头丧气。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天不帮忙”,那么人就更需努力,就更需减排,尽可能地使污染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只有通过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依赖“天帮忙”的因素才会减小。历史的经验证明,我们亲身经历的“APEC蓝”、“奥运蓝”也都证明了——减排才是硬道理,公众达成了“蓝天可为”,重在“人努力”的共识。

  北京三面环山,地形呈典型的“簸箕状”,降水少,全年易出现高温高湿、静风逆温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天数约占20%左右,与沿海等扩散条件好的城市相比,北京可谓“先天不利”。加上城市排放量大、周边污染传输影响明显的特点,当前,污染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所以空气重污染仍时有发生,特别是秋冬季节易出现连续静稳大雾天气就更易造成重污染。

  北京面临的是复合型、压缩型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治理正处于“天人角力”的历史时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从1998年开始,北京市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实施了十六个阶段防治大气污染措施和年度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共200多项具体措施。通过努力减排,取得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原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明显降低的阶段性成果。但仍然没有达到空气质量国家新标准,与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空气质量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细颗粒物差距更大。

  如何做到“人努力”?针对新问题,市委、市政府组织研究制定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防治PM2.5污染为重点,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增加环境容量,要求五年内实施八大减排工程、六大保障措施、三大全民参与行动。按照行动计划,北京市持续从机动车、工业、燃煤、扬尘等多方面治理大气污染。同时严格执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点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限批、排污许可、法律责任等方面,制订严格的、可操作的规定;创新经济政策,发挥价格税费政策的约束和调节作用;动员公众参与;推进区域协作。

  国外发达国家和大城市治理历程和经验表明,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北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保工作也进入到了铁腕治污的阶段。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形态正在从工业排放源为主逐步向民用排放源为主转变,大气污染治理随之进入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全民共治的时代。“天人角力”是一场清洁空气的战斗,更是对以往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掠夺和破坏的偿还。天道酬勤,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蓝天将会永驻。 

  十大关键词之三:铁腕治污

  沉疴久病,须下猛药。治理大气污染,法律要长出“牙齿”,执法者要敢“亮剑”,要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获得鼓励。以最高规格通过大气治理的地方法规,在最大范围内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治理合力,以最严力度惩处、曝光违法企业,使污染成为“过街老鼠”,让“污染受罚”“污染可耻”形成共识,“重典治污”、“铁腕治污”成为常态,一个自发、自动、自觉减排治污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

  2014年3月1日凌晨,随着“零点行动”的启动,拉开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的大幕。这部12年来首次由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责任,构建了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大气污染治理新模式;严格了法律责任,将更多的大气环境污染行为纳入了承担法律责任的范围;增加了企业违法成本,提高处罚额度、增加处罚手段,为新时期“铁腕治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利器。

  《条例》实施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坚持“重典治污”、“铁腕治污”,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全市环保部门共检查各类污染源单位近10万家次,立案处罚2569起,处罚金额8949.38万元;检查各类机动车1146.54万辆次,处罚排放超标车13172辆次。重拳出击下,一批严重污染行为得到了纠正,一批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主动退出,一些机动车车主主动淘汰高排放车辆。此外,高限处罚案件的高频率曝光,极大震慑了一批排污企业,很好宣传了环保法律法规,有力地促使企业和社会公众自觉履行环保法律义务,承担治污减排责任。《条例》实施开局良好,为推动实现本市环保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目标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行的实践基础。  

  十大关键词之四:源解析

  大气治理是一项各方参与、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环境治理行动。雷厉风行的举措,须以严谨科学的研究作为基础。对污染来源能否准确解析,决定了能否正确选择最有效、最高效的治理举措。对解析成果能否深入解读、有效传播,决定了公众能否对治理举措正确认知、达成共识、鼎力支持。以最新的标准、最多的采样布点、最综合的方法,拨开迷雾,发现大气污染的“主病灶”所在,才能奠定有效治理的基石。对空气质量和污染状况的持续研究,才能有效评估治理举措,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取得最大的治理效果。 

  2014年4月,历时一年半的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研究经过环保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专家论证,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在众说纷纭的PM2.5来源说中,给出了权威答案。

  颗粒物的来源解析是北京市环境监测部门持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目的在于找到污染来源、确定污染防治的方向。正是基于历史上源解析的成果,北京市锁定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扬尘等四大污染主因,开展了持续的大气污染防治。

  2012年中期,在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刚刚颁布实施不久,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开始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PM2.5来源解析。在史上历次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中,此次研究采样布点最多、时间代表性最强、成分测试最完整、排放源成分谱最全面、解析方法最综合。研究中召开多次专家咨询会、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了环保领域专家的意见,研究成果得到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OM)、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地壳元素和铵盐(NH4+)等。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72%。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PM2.5的14.1%。

  2014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6省(区、市)为保障APEC会议的空气质量,采取全方位的减排措施,机动车限行、施工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限产、压减燃煤、加强执法等,北京市的全体市民给予了大力支持,减排措施成效显著,“APEC蓝”应运而生。再次证明了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矛盾所在,表明坚持开展多领域、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意义。环保领域专家表明,随着各类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污染来源比例会逐步改变,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源来源占比会逐步提高,这是国际化大城市的共同特点,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减排。  

  十大关键词之五:告别黄标车

  机动车是本地污染的主因,承担减排的主责义不容辞。从污染最重的黄标车着手,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治理过程循序渐进,但决不停息。从公众视角看,控制车辆总数、限制车辆出行、加速老旧车淘汰,都将影响生活,期盼清洁空气与参与污染治理不可分,唯有共同出力,才能共享蓝天。从政府角度看,加强治污与保障民生并非不可协调的矛盾,公交优先、严管行业、引导个人,以有效的政策凝聚共识,共创更畅的交通、更好的空气。  

  北京在全国率先解决黄标车问题,预计到今年底全年淘汰45万辆老旧机动车。从2011年后至今,已淘汰的139万辆老旧机动车可实现氮氧化物年均减排4%。

  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0余万辆,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我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分别占到各类空气污染物总量的86%、32%、56%。在PM2.5的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31.1%。多年来,我市本着“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原则,通过采取不断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并改善油品质量、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强化在用车排放达标监管等措施,不断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提升监管效能,我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总量稳中有降。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一)我市已基本解决了黄标车问题

  我市采取疏堵结合方式,促进高排放黄标车淘汰。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黄标车限行二环路内的措施;2008年奥运期间全市禁行;2009年又将黄标车限行范围扩至六环路以内。同时,开创性的实施了政府补助黄标车淘汰的经济政策。2009至2010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15.6万辆,占当年参检黄标车的85%以上。至2013年底,我市参检黄标车仅为1.5万辆。2014年,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黄标车排放污染的城市。

  (二)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效果显著

  在黄标车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我市开始将工作重点从黄标车转移到使用6年以上的绿标老旧车上,将逐步末位淘汰保有量为97.5万辆的国一、国二车。2011年8月1日,我市实施了《进一步促进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在全国率先对老旧绿标车采取政府补助政策促进淘汰更新。措施实施三年来效果显著。

  一是老旧机动车淘汰速度明显加快,优化了机动车结构。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底,投入了财政补助资金共31.28亿元,已累积淘汰老旧车139万辆,月淘汰速度比政策实施前增加一倍以上。今年1-11月份,全市已投入9.75亿政府补助资金,已淘汰老旧机动车42.6万辆,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39.1万辆淘汰任务。预计2014年全年将淘汰老旧车45万辆。目前,我市机动车80%以上达到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结构与发达国家大城市基本一致。

  二是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起到推动作用。2011年至今,已淘汰的139万辆老旧机动车(其中2014年1月至11月淘汰42.6万辆)可实现氮氧化物年均减排4%,对持续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促进新车销售拉动经济增长,利于优化汽车产业结构。我市以旧换新车辆已占到新车销售量的80%以上,老旧车淘汰更新带动了我市新车的销售,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四是社会反应良好。通过市场调节,用经济手段与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结合,形成了兼顾环保、产业、社会共赢的局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今后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我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将以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为目标,坚持“公交优先、严管行业、引导个人、促进更新”的原则,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中心城公交专用道网络,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营,提高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

  二是严格控制机动车总量。每年新增小客车的指标削减到15万辆,研究制定货车、大中型客车指标调控措施。2017年底前,力争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

  三是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2015年新增重型柴油车提前全部实施第五阶段标准,力争2016年启动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进一步加严汽油中的环保指标,力争2016年发布实施第六阶段油品标准。

  四是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完善差别化停车管理政策,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

  五是加快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促进重点行业车辆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到2017年底,力争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应用规模达到20万辆。

  六是严格油品质量监管,以重型车为重点加大在用车执法力度。巩固联勤联动机制,强化路检和入户抽查,重点监管夜间行驶的柴油货运车和渣土运输车,增加检测场的排放检测频次。建立遥感监测监控网络。强化对油品质量的监管,推进实施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改造工程。

  七是加强外埠进京和过京车辆管理。着力解决外埠车辆异地现场处罚问题,加大对超标车辆的威慑力度。协调市相关部门加快北京市大外环路的建设,抑制绕京车辆进入北京。同时研究我市货物运输结构方式的调整,考虑增加火车运量。

  八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鉴于机动车流动性的特点,为尽快解决机动车区域污染问题,我们将推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共同提高机动车排放监管水平。第一阶段由各地区互相通报过境及入境的异地违法车辆信息,执行在用违法车异地处罚,并利用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实验室,对区域市场车辆进行抽查。同时开展对口协调支援,带动周边能力提升。第二阶段搭建区域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监管电子系统,推进联合执法,并系统评估机动车减排效果。第三阶段建立区域法规标准,开展联合执法,并开展非道路机械管理工作。  

  十大关键词之六:无煤化

  煤炭是重要的传统能源,但又容易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能够保持清新空气的世界大城市,无不将实现“无煤化”作为一条重要路径。地理气象环境不利、人口密集、排放超量的北京,“无煤化”是必由之路。从企业到家庭,从城区到农村,从取暖到用电,一年一个台阶,更清洁的能源,排放更小的污染,换回更清洁的大气。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实现“无煤化”。预计2014年全市燃煤消耗总量将首次降到2千万吨以下。首座大型燃煤电厂关停,锅炉“煤改气”共计6595蒸吨,超额完成5400蒸吨的改造任务。

  今年,随着贵园热力等三座燃煤锅炉房顺利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再无燃煤等高污染燃料,率先实现“无煤化”,建成了本市首个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北京市作为人口密集、城市中心污染排放强度极大的国际大都市,大气环境质量虽然连续改善,但与国家新标准相比,与广大市民新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面环山”地理气象条件不易于污染物扩散,本地和区域排放量明显超出环境容量。参照发达国家和城市实施最严格的治理措施、实现大都市零燃煤等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我市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京政发〔2013〕27号),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燃煤是我市PM2.5第二大贡献源的情况,提出了逐步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目标,并确定了电力生产燃气化、企业生产用能清洁化、逐步推进城六区无煤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减煤换煤”等多项措施推进“无煤化”路线图。

  按照既定的规划和部署,2014年我市多措并举,以三大组合拳加速“无煤化”,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一是首座大型燃煤电厂关停。本市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热电中心西北热电中心今年建成投运,热电中心以更为清洁的天然气作为燃料,替代大唐高井燃煤热电厂和京能石景山燃煤热电厂。7月23日大唐高井燃煤热电厂实现正式关停,这是本市正式关停的第一座大型燃煤热电厂,成为了我市电力生产燃气化的里程碑。11月份,京能石景山热电厂2台燃煤机组关停,2台燃煤机组低负荷热备用,将于明年实现全厂正式关停。二是锅炉“煤改气”超额完成。除继续大规模地对城六区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外,今年改造工作首次全方位拓展到10个郊区县。全市全年共完成供暖及工业燃煤锅炉改造共计6595蒸吨,超额完成了今年5400蒸吨改造任务,为近年改造任务历史新高。三是“减换结合”推进散煤治理。秉承全方位治理的原则,在我市治理点源等排放源的同时,在平房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以“减换结合”的方式治理散煤。2014年东西城“煤改电”1.7万户,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煤改气”、“煤改电”2.4万户,拆除违建1707万平方米,实现炊事气化40万户。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实现“减煤换煤”107万吨。

  据初步测算,以上综合性措施共可减少燃煤280万吨以上,预计2014年全市燃煤消耗总量将首次降到2000万吨以下。得益于“无煤化”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市近年来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逐年持续下降,从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3年26.5微克/立方米(2014年截至12月14日21.3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为了“浓度洼地”,浓度水平与沿海城市无采暖城市相当。

  2015年,我市还将持续推进“无煤化”工作力度,争取城市核心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远郊区县基本淘汰燃煤茶浴炉,将全市燃煤消耗总量压减至1500万吨以下。  

  十大关键词之七:淘汰升级

  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经济转型与治污减排的责任集于一身。对其,政府有约束,也有激励,有行政要求,也有经济引导。严控增量,压减存量,企业减排潜力巨大。更高的标准,更全面的要求,更严的监管,适者升级,不适者淘汰。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只有真正高效清洁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首都,正在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未来对于企业的环保要求,必然是世界最高水平的。 

  全年淘汰退出污染企业392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96家,实施环保技术改造116项,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万吨。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我市按照“依法治理,严格监管;标准引领,政策导向;严控增量,压减存量;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淘汰退出和改造升级,加快工业减排。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主动作为。发布实施《北京市污染工业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批产业调控和环境经济政策,有力推进污染企业淘汰退出392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96家,实施环保技术改造116项,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万吨。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发改、财政、经信、环保等多部门联手,综合运用经济、财税、价格、标准等手段,引导企业淘汰退出污染产业,疏解一般制造业,改造升级一批保障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污染减排。为控制污染增量,《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明确禁止或限制采矿、冶金、水泥、玻璃、化工、家具、印刷、酿造等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导相关企业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为削减污染存量,《北京市污染工业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明确限期淘汰铸造、锻造、沥青防水材料、水泥、页岩砖、有机溶剂型涂料、人造板、使用有机溶剂型涂料的家具及木制品、使用苯类酮类有机溶剂的塑料印刷等高污染行业和工艺。为鼓励企业加快淘汰和升级,《工业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企业调整退出和环保技改工程给予资金奖励。对于治污不积极、排放超标的企业,除依法处罚外,还加倍征收排污费,增加其排污成本,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二是加快淘汰退出,优化产业结构。以铸造、建材、家具、化工、喷涂等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全市调整退出污染企业392家,约占2013-2017年计划总任务的三分之一,超额完成“淘汰300家”的年度目标。金隅集团加快在京水泥产业的调整转型,在妥善处理下属2家水泥厂关闭后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其他5家水泥企业的调整转型方案,同时严格控制企业转型期间的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排放。三是实施环保技改,促进产业升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组织开展水性漆替代油性漆、有机废气治理、低氮燃烧、脱硫除尘等大气环保技改工程116项。开展工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完成1984吨工业燃煤锅炉改造任务,比2013-2017年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生产用锅炉燃料清洁化。督促重点企业开展综合治理,实施燕化公司“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在开展有机废气、氮氧化物有组织排放治理的同时,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四是推进清洁生产,强化企业环保管理。发改、环保、经信部门联合发布2014-2017年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企业名单937家,其中强制性审核企业202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96家,其中强制性审核24家,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项目100余项,促进节能降耗减排。

  2015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高污染行业差别化资源价格、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领跑者”制度等环境经济政策,强化企业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管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环保优者胜劣者汰。对于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鼓励通过改造升级,达到国际先进环保水平。对于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以及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在本市将没有生存空间。 

  十大关键词之八:权威发布

  是蓝天还是雾霾一目了然,但质量好坏污染轻重需要监测、分析。科学、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能够指导生产、生活,提供应急预警,也能够为大气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符合国家规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测网络,必须将空气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多渠道、全方位发布,信息覆盖更广泛;设立开放日、欢迎公众参观,监测工作更透明;主动服务媒体,提供准确信息,社会认知更准确。全面、真实地认识北京的空气质量,请选择权威的渠道。  

  空气质量状况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已成为公众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参考信息。为做好信息服务,并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技术支撑,市环保局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建设,构建了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致力于监测信息的及时、权威发布。

  空气质量监测是一个科学规范的过程,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监测布点、建设、运维和数据发布等,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定执行,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约束。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有30多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历史,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长期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有自己稳定的运行维护队伍。 2012年,北京市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从27个子站拓展到35个,涵盖城市环境评价点、城市清洁对照点、区域背景传输点和交通污染监控点等四种站点类型,遍布全市范围,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代表性、可比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原则。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的管理、数据的真实为国际、国内专业人士广泛认可。在环保部每年组织的检查中,均成绩优秀。北京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还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并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实验室资质评审。

  基于科学规范的监测体系,市环保监测中心同时做好精细化的数据发布。在其官方网站实时发布35个监测子站的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项污染物浓度信息,并每小时实时更新,同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质量预报、健康影响与防护提示等信息,是全国发布数据站点数量最多的城市。遇极端不利情况,有可能发生空气重污染,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科学应对。

  为使广大市民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空气质量信息,市环保监测中心开辟了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发布平台,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布空气质量实况和预报信息;每周设有开放日,社会公众均可预约参观,深入了解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增进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针对众多网络传媒对外发布空气质量信息,但往往数据来源混乱、数据内容不规范,容易误导受众的现象,市环保监测中心积极与各大网站沟通,主动无偿提供科学、权威的监测数据,力求大众传媒都能信息真实、准确。

  

  十大关键词之九:协同共治

  空气流动不受区划限制,大气治理不能区域分割。“蓝天常在”是共同期盼,生态环境治理是协同发展突破性任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协同共治大气污染正快马加鞭。APEC会议空气保障工作是试金石,留下“APEC蓝”的宝贵经验。冬春采暖季是大考验,蓝天下的温暖才更舒心。科技协作、信息共享、规划对接、预警同步、应急联动、执法合作……区域携手,为了同一片蓝天。  

  “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内心的期盼,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长期发展战略,作为“三大突破”之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扎实推进。为实现上述目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携手一道,共同努力,区域共治,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建机制。召开两次协作小组会议分别研究部署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4年重点工作、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以及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成立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启动京津冀区域环保科技协作机制;搭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启动编制区域深化大气治理中长期规划;建立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实现了空气重污染预报预警视频会商和应急联动;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工作;建立联防联控宣传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了协作领域,深化了区域协作机制。

  二是出政策。协调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天然气、电力、清洁煤等清洁能源供应等方面的系列政策文件,促成国家能源局与京津冀及中石油、中石化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协议;与京津冀及神华集团等签订了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签订外输电通道建设项目任务书,增加向京津冀区域送电能力;以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三是共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区、市)共同开展燃煤电厂、水泥厂及大型燃煤锅炉脱硝治理;北京市率先全面实施国五汽柴油标准,告别黄标车;区域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加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力度,推广应用新能源车;推进重点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原煤散烧治理;促进污染减排,推进共同治理。

  四是见成效。经过一年的努力,区域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特别是圆满完成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任务,是区域共治的一次成功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APEC蓝”给国际国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示了国家的良好形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协作机制平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区、市)将继续共同努力,区域共治,协同发展,为实现“APEC蓝”永驻,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十大关键词之十:清新过年

  今年春节,志愿者发动,市民广泛响应,减少烟花爆竹燃放,北京过了一个清新年。这充分体现出,公众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最大动力和依靠力量。清新过好年,更要清新过好每一天。宣传环保理念,参与志愿公益活动,选择绿色出行,举报环境违法,支持环保执法,为实现“蓝天常在”,公众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2014年春节前夕,50多名环保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清新过年、少放烟花”快闪活动在西单大悦城上演,以新颖独特的流行歌舞组合形式提出“环保年”理念,呼吁市民过年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避免灰霾加重,倡导广大市民以实际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一个月内,快闪活动通过电视、网络、微博等渠道广泛传播,使“清新过年、少放烟花”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期间全市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7.3%,3个重点日(除夕、初五、元宵节)集中燃放持续的时间比往年明显缩短。从除夕至大年初七,京城的空气质量总体好于2013年同期,PM2.5的平均浓度为81.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4.1%。其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4天,有2天均为一级优水平。

  “清新过年”带来了公众参与新气象,北京市民踊跃参与绿色监督、绿色传播等各类环保活动。2014年1至11月,市民们投诉举报环境事项3991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654件,增幅58%,其中涉及大气污染方面31641件,占总量的7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725件,增长了87%。1487名市民报名参评“我是环保明星”评选活动,最终产生了10名首届“北京市环保明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李莉,著名诗人、书法家蔡祥麟受聘第二届环保公益大使,倡导全社会参与清洁空气行动。北京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一大批环保界专家、媒体代表、环保NGO代表加入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成为北京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第一支专业化环保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启了“筑梦有我——为美丽北京加油”大型年度公益新闻行动等特色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主动加入到环保志愿者行列。300余名绿色环保志愿者开展“清洁空气蓝天行动”基层宣讲百余场次,发放《“清洁空气蓝天行动”市民宣传手册》100万册,带动广大市民参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公益和争做绿色环保志愿者“三绿色一志愿”、“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清洁空气蓝天行动”等实践活动。“六·五”环境日前后,60多万市民现场体验了在玉渊潭公园举办的首届“清洁空气 为美丽北京加油”2014北京环境文化周活动。@北京环保宣传110万粉丝积极参与“首届绿色环保主题十大微信公众号”、“绿色生活智慧”征集活动、“首届绿色环保主题APP评选”、“首届绿色环保主题动漫大赛”等活动。《新环境》、《千篇一绿》等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绿色环保主题十大微信公众号”。26万手机网民通过“北京环保宣传”微信平台参加了“清洁空气 我是专家”北京市民环保知识竞答活动。20多万网友争相为“清洁空气 为美丽北京加油”口号、吉祥物、主题歌征集活动出谋划策。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我爱地球妈妈”演讲比赛。大批摄影爱好者参与“牵手蓝天 你我同行”环保摄影比赛,提供作品8400余幅。全市各区县积极设立“环境教育基地”,更多企业、社区、学校纷纷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开展环保科普宣讲、组织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公众参与已成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最大的动力,是实现大气治理目标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