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先锋人物 >

中国代表团里有位首席预报员——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部成员于超

时间:2022-03-31 16:01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闫泓

字号:TT
  于超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以预报员身份加入中国体育代表团,随团进行气象保障服务。

  对于他,对于气象部门,这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从0开始的尝试——建立大型赛事气象“贴身服务”机制

  1月10日,当于超得知自己作为唯一的气象工作者入选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距离正式入驻张家口保障营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
1月31日,于超在张家口保障营工作房间进行赛前系统平台搭建和工作流程测试。洪平 摄影

  激动与忐忑在于超的心头翻涌。“国家队的需求是什么,气象科技服务水平能否满足这些需求,自己又能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作为大型赛事全程跟随国家队进行气象“贴身服务”的第一人,于超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怎样才能使气象最大限度帮助国家队发挥“家门口”办赛的优势,对于超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箭在弦上,准备工作一刻都不能停。于超的服务对象是参与所有雪上项目的国家队,为了打好提前量,他利用开幕式前的十几天时间,两次奔赴国家体育总局参加国家队冬奥保障工作准备会,与保障团队中的空天观测、风工程等领域专家多次交流,探讨如何在他们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挥气象作用。同时又参与重点项目和场地的针对性研究,建立了气象观测与赛道关键区域风速的对应关系。于超还进行了全流程演练,学习各种雪上项目的比赛规则,熟悉场地设置,了解不同项目对气象要素的要求。在征集雪上项目国家队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时,于超也在摸索建立“贴身服务”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

  准备工作做得广、做得细、做得深,于超对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越来越明确,信心也越来越足。


2月2日,于超赴冬季两项比赛场地勘察。邵芸 摄影

最难忘的一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夺金气象保障

  2月13日,云顶赛区出现开赛以来最强降雪大风天气,原定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预赛延期至14日进行。

  比赛延期,意味着运动员要在14日同时完成预赛、决赛,这对于运动员而言是很大的考验,对于超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空中技巧项目对风的变化十分敏感,风力一旦超过每秒5米,就会影响运动员做出完美动作,甚至还可能在落地时出现危险。”于超介绍,14日下午赛场风力增大,预报显示为每秒6米,这给了他不小的压力。

  他从13时开始密切监视赛场情况,制作预报产品,随时告知领队风力变化情况,提醒运动员注意某来向的侧风。当得知我国两名运动员顺利进入决赛后,于超来不及松口气,便又投入到19时决赛的备战工作中。他提前告知领队决赛期间的风向,表示风力会减弱到每秒2米至3米。这给运动员的良好发挥提供了强大的信心支撑。

  决赛开始后,于超一边盯着预报平台里风的变化,一边盯着电视直播画面,心跳也随着风力变化而上下起伏。终于,在凛冽寒风中,徐梦桃最后一跳平稳落地,获得冠军!这一刻,于超万分激动。

  “感谢气象团队给予的鼎力支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领队闫晓娟难掩兴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申振刚也对气象服务送上“好评”:“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夜以继日努力工作的支持!”

  “第一次离冠军这么近。能够为我们的冠军队伍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于超动情地说。

“有求必应”的科技力量——精细化预报产品助力冬奥

  “科技冬奥”是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充分对接国家队个性化需求后,于超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研发室密切沟通,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北京市气象局等单位开展合作,基于CMA-1KM产品临时开发出未来2小时逐10分钟预报产品,包含了34个比赛场地的预报信息。

  这开创了国家气象中心参与重大活动保障应用分钟级站点预报产品的先河,让预报精细化程度再上新台阶。

  “气象预报保障工作精准,预报员很敬业、很辛苦,而且有求必应。”“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合作,让气象服务在体育赛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赛后,气象保障满意度调研表上,出现了许多匿名的赞扬。大家对气象服务的认可,让于超对气象人精神多了一份深刻理解与价值认同。

  “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在于超心中,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何种天气,气象人永远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第一要务,为祖国与人民奉献光和热。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