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先锋人物 >

王卫国:从开发者到保护者,他用18年见证湿地变迁

时间:2022-09-14 14:57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夏宁博

字号:TT
       又到候鸟秋迁季节,秋天的条子泥湿地即将迎来一批批候鸟,享受着一年中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此时,鹿鸣呦呦、候鸟翔集、盐蒿渐红、绿茵如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这块大美湿地上上演。

从开发湿地到保护湿地

       作为全球9大迁飞区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在江苏盐城沿海湿地休憩、换羽。

       自2004年开始,江苏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8年,亲眼见证并参与了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

       “沿海经济区本身以经济建设为主,现在进行生态保护。”王卫国说,作为江苏最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当时的战略是向海洋要土地,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利用。虽然生态保护的工作一直在做,但在当时主要是从土地资源的需求性出发,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真正让王卫国与湿地保护结缘,从一个通知开始。

       2018年9月26日,条子泥湿地被补充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范围,准备迎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来考察。

       “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我们做好接待工作。”王卫国坦言,当时对任务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选取适合专家考察的点位。

       “整个环境一塌糊涂。”谈起当年湿地的周边环境,王卫国不禁感慨。除了大量的海洋垃圾,湿地还遍布养殖区。由于时间紧,在迅速进行环境整治的同时,选取考察点位也紧锣密鼓地同步进行。

       “哪个地方鸟最多?哪个地方最适宜鸟类生存?哪个地方最适合观鸟?”凭着朴素的认知,沿海经济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带领他和其他同志选取了4个点位,其中就包括后来蜚声中外的万亩鸟类高潮位栖息地和一号驿站。

       2018年10月13号到16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委派专家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提名地进行实地考察。王卫国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从一号驿站下滩,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勺嘴鹬。”专家感慨:“在华东经济发展如此快的情况下,还有这一方净土,很不容易。”

       “条子泥进入申遗时代,同时进入湿地保护时代,正是从那时开始。”王卫国说。

进入自然遗产保护时代

       2019年7月5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条子泥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顺利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和江苏省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尽管久负盛名,但条子泥湿地享誉世界从此刻开始,条子泥湿地也进入自然遗产保护时代。

       申遗成功给条子泥湿地带来了巨大的荣耀,随之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游客和车辆。

       “游客是散装的,万亩鸟类高潮位栖息地全是人,严重影响了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觅食等活动。”回想申遗成功后的情形,王卫国坦言,实际上沿海经济区没有湿地保护这个职能,产权不归属于他们,行政管理区划也没有这个区块。

       “主要领导有情怀,我们也想做、愿意做、认真做。”王卫国说,为减少游客对鸟类的影响,从2019年9月开始,经济区秉持大保护与微体验的理念,开始对湿地进行封闭式管理。设置停车场,游客统一乘坐接驳车进入湿地;条子泥湿地保护面积约858平方公里,可让游客进入并体验的范围控制在约5平方公里左右,所占比例不足总面积的1%;供游客体验的滩涂无建筑物,游客下滩的时间控制在鸟类觅食之后。

       与此同时,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湿地周边设置12道关口,安装14个高清摄像头。每逢鸟类迁徙季、繁殖季,每天晚上组织多部门联合巡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鸟类湿地保护活动区。

       现在的王卫国,每天都要打开手机监控,沿条子泥26公里的海岸线,272个高清摄像头的监控都能连在手机APP上。

       “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晚饭后我随手打开监控,当转到万亩鸟类高潮位栖息地时,监控里面隐约有微小光点,会不会是偷捕鸟的?”出于职业敏感,王卫国立即组织人员前去查看,大队人马赶赴事发地,这么大的阵仗也惊动了“光点”,双方狭路相逢,不禁相视而笑,原来是渔民在捕虾。

       “我们双方都吓得不轻。”谈起这段往事,王卫国打趣道,这些年类似这样“虚惊一场”的事情还有很多。

       每天看看滩涂上密密麻麻的鸟,才感觉安心。“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开发了鸟类识别系统,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谈起这些鸟儿,他不无自豪。

鸟类用脚投票的720高地

       条子泥湿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然而,黄海每日两次涨潮期间,觅食的鸟就得另觅停留处。一堤之隔的一块720亩开阔地,水位低浅、水草低矮,每逢涨潮,吸引大量水鸟栖息。

       这片开阔地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条子泥720”,即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神秘的720实际上是一个租来的鱼塘,因为鱼塘面积为720亩,所以被称为720高地。

       “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鸟类的宾馆,涨潮时来此休息。”王卫国说,把这个地方租下来后,他们主要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辅以适度人工干预,综合考虑水位、滩位、植物和人工调节的频率等,进行微地形改造,打造能够满足多种候鸟个性化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保持1/3光滩和浅水区、1/3深水区,这样可以满足鸻鹬类、鹭类、鸥类、鸭类等不同候鸟栖息。同时进行水质调节,定期进排水,将栖息地的杂草高度控制在5厘米内,以防猛禽危害候鸟生存。

       “鸟类是有记忆的,也会用脚投票。”来此停留的水鸟越来越多。此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世界上公认总数不超过1000只,2020年、2021年分别观测到1150只、1164只。包括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勺嘴鹬、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鵐也频频被监测到。“硬邦邦的数字反映硬邦邦的工作。”王卫国表示,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水鸟的频频发现,充分说明高潮位栖息地设立的必要,说明湿地修复和管理的成功。

       提起“条子泥720”的高光时刻,王卫国如数家珍:2021年7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成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2021年10月8日至10日,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寻找勺嘴鹬》,连续3天关注条子泥湿地,直播镜头首次发现勺嘴鹬的地点在“条子泥720”。2021年9月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非政府组织论坛上,发布了“生物多样性100+案例”,盐城“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自然解决方案”入选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条子泥720”是该方案的重点。

       高潮位栖息地是全球候鸟保护的最关键节点,作为国内设立的首个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得到了国家林草局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光春教授的充分肯定,真正按照鸟类栖息需求设立,具有重要价值和标杆意义。

发挥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价值

       “条子泥720”是条子泥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2022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度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盐城东台条子泥岸段与青岛灵山湾、秦皇岛湾北戴河段、汕头青澳湾一起上榜。它也由此成为江苏唯一的“中国美丽海湾”。

       据王卫国介绍,如今在条子泥湿地,还可以看到丹顶鹤,20多年来这尚属首次。麋鹿数量也由几十头增长到近570头。近几年,来条子泥过冬的火烈鸟从1只、3只增长到14只,火烈鸟来到条子泥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

       伴随着沿海环境条件快速改善和各类配套逐步完善,条子泥成了国内外鸟类保护者、摄影爱好者的圣地。经济区不失时机举办观鸟节,到条子泥观海看鸟,已经成为新时尚。

       “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金饭碗,要发挥好她的生态价值。”王卫国说,举办观鸟节,是为了宣传保护生态、保护湿地的理念,让人们享受世界自然遗产带来红利的很好举措。同时,湿地保护不是阳春白雪,不能在小圈子打转,增加公众参与性,让更多的人认识世界自然遗产,参与到湿地保护过程中。

       与此同时,湿地保护也逐步迈向科学管护阶段,与红树林基金会签署《江苏盐城条子泥公益保护地项目合作协议》,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研究基地,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聘请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专家担任顾问,开展湿地保护、湿地修复、鸟类迁徙等专题研究,全岸线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和湿地修复,恢复条子泥沿海生物多样性。

       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念指引下,一条由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多方参与的湿地生态修复路子逐渐显现。“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实施,条子泥湿地将会拥有更多的720高地。”谈起条子泥湿地保护的未来,王卫国信心满怀。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