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生态河北 >

河北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铺开

时间:2014-09-29 16:27来源: 河北日报作者:别志雷

字号:TT
    今天上午,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石家庄举行修复生态环境惠民实事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国土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分别就有关情况进行新闻发布。
 今年以来,我省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惠民实事各项目标任务,分工负责、统筹推进,打响了修复生态环境攻坚战。截至目前,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进展顺利,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铺开,全省生态渐入全面恢复期。
 1至8月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同比增加8天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实现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今年1至8月份全省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9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105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0.5%。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93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减少了8天。石家庄市前8个月,城市空气质量一级优天数达到5天,二级良63天,优良率28%。而2013年全年,石家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43天。
 “压产、减煤、治企、控车、降尘、增绿”六项举措得到了较好落实,全省完成淘汰炼铁500.5万吨、炼钢240万吨、铁合金0.65万吨、水泥1372万吨、平板玻璃703.5万吨,淘汰改造和型煤等燃料置换分散燃煤小锅炉、茶炉、炉窑3.9万台,完成燃煤锅炉天然气等置换和烟尘治理近2000台,协调增加天然气供应总量67.6亿立方米。综合整治重污染小企业8347家,确定123家位于主城区的重污染企业搬迁任务,启动搬迁36家,新建155家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创新举措,加大力度,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有力推动了减排工作。经环境保护部核定,今年上半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削减比例分别为2.66%、3.41%、7.14%和7.03%,超过了年度削减2%、3%、3%和6%的目标进度。
 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今年,省环保厅和省公安厅联合开展了“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和零点行动,共立案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1434起,破获110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94人,查处治安案件1793起,处理违法人员2276人;检查排污企业31869家(次),发现环境违法企业2329家,取缔1304家,责令整改796家,行政处罚364家。
 试点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陆续展开
 我省是资源型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不得不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超采50多亿立方米,累计超采1500亿立方米,超采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均为全国的1/3,形成了7个地下水漏斗区。
 今年,国务院决定在我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省委、省政府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三件大事之一,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在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先期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出到2020年试点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27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今年,试点区共投入7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3亿元。目前,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工程建设陆续展开。
 我省农业部门在衡水、沧州、邢台、邯郸4个设区市的51个试点县(市、区、场),组织实施调整种植模式、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共4个项目,实施面积457万亩,财政投资12.6亿元,实现地下水压采3.59亿立方米。
 截至目前今年共完成造林绿化359万亩
 我省明确提出,自2014年起每年要完成造林绿化42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到98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总蓄积量达到1.7亿立方米,重点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得到修复,森林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此,我省强力推动“绿色河北攻坚工程”,以国家工程造林、城市绿化、廊道绿化、村庄绿化和矿山绿化为重点,加快造林绿化进程。截至目前,今年共完成造林绿化359万亩,占全年任务的85.5%。
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关闭露天矿山500多个、停产整治矿山600多个;共筹集资金8.1亿元,已完成或正在治理矿山180多个,治理面积达1.3万多亩。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