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生态河北 >

衡水湖:一幅人水关系变迁图(组图)

时间:2014-10-10 10:36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张义杰 马路 骆艳

字号:TT
   
    衡水湖的白鹭。
   
    “激情马拉松,美丽衡水湖。”9月下旬笔者来到衡水时,第三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好几天了,而这样的标语在市内主要街道和衡水湖畔依然随处可见。一年一度的国际马拉松赛可以说是衡水市最重要的节庆活动,而举办这一活动就是为把衡水人引以为豪的衡水湖最大程度地推介出去,打造衡水的“湖城”新形象。
    今年是衡水湖十多年来蓄水最少的一年,但当笔者乘游船行于湖上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烟波浩渺、碧水连天。蒲草、芦苇郁郁葱葱,白鹭、野鸭捉鱼戏水,难得一见的北方水乡风情扑面而至。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单体水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它享有“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等美誉。但知道它的人并不太多,了解它的人更少,因为它可以追溯的历史很长,但成为“美丽衡水湖”的时间却并不长。

 
衡水湖湿地景观。
    沉睡湖底的“华北之花”
    衡水湖所在的地方几千年前曾是一个巨大的古湖泊,衡水湖却是1958年当地政府在此建设水库后才有的名字。为了建设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包括新中国的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被誉为“华北之花”的冀衡农场。即使现在,如果从天空俯瞰衡水湖的芦苇荡,还依稀可见农田渠网的痕迹。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流经这里,漳河、滹沱河、滏阳河也曾在此汇流。很长时间,这里都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水泽,绵亘上百里,可行兵船,相传三国时袁绍和曹操都曾在此操练水师。但随着清初漳河的南徙和近代滹沱河的北徙,流经这里的上游活水几乎断绝,使它从湖泊变成了旱则干、涝则淹的千顷洼。”衡水晚报副总编辑、衡水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赵云旺介绍说,从清代开始多位地方官员先后挖河排沥,目的都是开湖造田。而这一模式到上世纪50年代,因冀衡农场的开发达到了巅峰。

    在20世纪初,千顷洼里已经存在顺民庄和胡家庄两个村庄,洼地周围村庄也都在洼里开垦了一些土地。因为地广人稀,村民过着水进我退、水退我耕的日子,虽然亩产不多,但总产不少。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看中了这块人少地多的天然洼地,在其中建立了机械化农场,就是后来的冀衡农场。此后十年间,农场人在洼里共开垦了4万多亩荒地。
    湖面上依稀可见当年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的道道田垄。

    冀衡农场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在历史上书写了值得自豪的一页——4万亩良田,300多眼机井,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那天曾在天安门广场骄傲地展示其自制的三联播种机。而在解放之初,黑龙江、新疆、海南岛等重要垦区都有冀衡农场输出的农机技术骨干,农场的成就曾被印成邮票全国发行,其事迹还被收入1952年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典范让孩子们学习。


    这一切,到1958年兴修千顷洼水库时画上了休止符。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在兴修水库,灌溉农田。当时的衡水、冀县、枣强三县把目光瞄准了冀衡农场所在的千顷洼。经上级批准,冀衡农场从千顷洼迁到小辛集。洼内的顺民庄、胡家庄同时实施搬迁。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以大跃进的速度完成了水库主体的修建。

    1959年汛期到来时,滏阳河水通过新挖的冀码渠引到千顷洼,使千顷洼几千年来第一次因为人力变成了水库,它也有了一个新名字——衡水湖。衡水湖豪情万丈地迎来了第一次新生,其结果却是在三年后宣告夭折。因为没有配套的提水设备,蓄水未能用来浇地,且因为高水位蓄水,加剧千顷洼周围的土地盐碱化。1962年水库开始放水,退水还耕。顺民庄的村民和农场人又迁回原址进行农耕。
    徐中东驾船带游客赏荷归来。 张义杰摄

     家住衡水湖东岸徐南田村的徐中东老人曾亲眼目睹了那几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几万人一起筑堤坝,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尤其湖中间修的一条隔堤,说是为了分库蓄水,结果1959年水一引进来,整条堤坝就被冲得没了影,大跃进干的活,质量不行。1962年放掉湖里的水也是因为周边村民担心堤坝不安全。可是1963年还是发了一场大洪水把周边的村子都给淹了,房子全都倒了,人们都死命地抱着树干才没被冲走。”

    冀衡农场也是修了搬,修了又冲,没得安生,之后没能再现辉煌。赵云旺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庄稼灌溉用水的需要,人们又开始琢磨衡水湖的蓄水功能。先是当时的冀县政府筑堤把衡水湖东南部截起来,修建了冀州小湖,并成功引水。接着,衡水相关部门也开始恢复衡水湖蓄水工程,修筑围堤、兴建引水枢纽。从1973年开始,衡水湖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从滏阳河上游引水,但水量时大时小,有的年份一点水也没有蓄上。这一时期,洼里的村民和农场人仍在洼里种地,水多就少种,水少就多种,和洼里的水玩着捉迷藏。冀衡农场也开始逐渐转型,最后变成了化工企业。

    到后来,衡水湖稳定蓄水,并成为湿地保护区,开始不断加大环湖污染治理,冀衡农场化工厂便在2005年停产,设备搬迁,仅部分老职工在农场家属院居住。2012年春,作为保护区多年一直想拆而未拆成的最后一处污染点——冀衡农场2.1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区也被成功拆除。如今,这里成了衡水湖的景区入口生态主题公园,包括马拉松广场、游船码头、综合服务区和大面积的湖畔绿地。笔者在马拉松广场看到,有一个下沉式的冀衡农场纪念墙,它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曾经辉煌的特别纪念。
    当地村民在中湖大道边上售卖衡水湖特产。 张义杰摄

    不断转换角色的湖区人
    从1958年第一次修建,到1978年衡水湖才终于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蓄水工程,而那时候引水又成了问题。随着华北地区用水量的增加,滏阳河上游来水越来越少。1985年,又修建了从卫运河跨流域引水到衡水湖的“卫千”工程,衡水湖的蓄水多了一重保障,但水源短缺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赵云旺说:“从‘卫千’这个引水工程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当时衡水湖这个名字还没有叫响,衡水湖也没有最终定型。直到1993年,为解决河北东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山东、河北两省达成引黄入冀协议。从第二年开始,命运多舛的衡水湖又容纳了千里迢迢而来的黄河水,才终于稳定下来。”

    至今衡水湖已经成功蓄水30多年,特别是引入黄河水后,衡水湖的水域、沼泽、草甸、滩涂、林地等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吸引了大批珍稀候鸟把这里作为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也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衡水湖由此成为衡水市一张骄傲的“城市名片”。而衡水湖这几十年的变迁,作为湖区的人感受最深。如今除了位于湖中心的顺民庄,衡水湖周边还分布着十几个村子,他们的耕地全部、至少是大多数已经沉入湖底,但他们却没有像冀衡农场一样搬迁、转产,依然守着这片土地生活着,不管一片农田还是一汪湖水。

    徐中东就是这样的一个湖区人,一生随着衡水湖变化而转换着角色。年轻时,他以种田为生,后来在湖边围埝养鱼,如今鱼塘变成荷塘,他又做起了旅游业。

    他和老伴儿就住在衡水湖畔,旁边就是他家经营的荷塘。9月的荷花只剩下星星点点,只有大片大片的荷叶在秋风中摇曳。“现在荷花谢了,游客少了,这荷塘主要就是我和老伴儿在这打理。”徐中东说,在七八两个月荷花盛开、暑期旅游高峰的时候,三个儿子和儿媳都过来一起帮忙招呼游客。
    下沉式的冀衡农场原址纪念墙。 张义杰摄

    “1994年以前,在湖水少的时候,我们还会抢种一些高粱、玉米,但春天种上了,赶上夏天雨水大,就都白种了。”徐中东回忆,他是衡水湖引来黄河水后,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在这里建鱼塘养鱼的。2004年,开始在鱼塘边上种荷花。到2008年,为了净化水质,湖里全面禁止养鱼,他就顺势扩大荷花种植,开始与保护区管委会合作把这里作为一个景点,卖票揽客做起了旅游生意。

    谈到搞荷花旅游与养鱼的变化,徐中东认为收入增加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营时间短、风险小了。“以前养鱼要从2月初一直忙到10月底,劳动量大,风险也大。每天要拌饲料、喂鱼,还要防着鱼得病或缺氧死亡,最后赚多少还要看行情好坏。搞荷花旅游,主要就忙两个多月,收入也有10多万元。”对于现在的生活,徐中东很满足。

    从徐中东的荷塘出来,汽车行驶在环湖的路上,不时能看到野生鱼、烤鸭蛋的招牌,这两样就是衡水湖的招牌特产了。笔者走近路边一处卖鱼摊位,看到不锈钢水箱里,只有一条不太大的鲶鱼。鱼摊的主人叫张书根,是湖区里已经为数不多的打鱼人。“这鱼就是在湖里打上来的,但我可算不上是渔民,现在衡水湖的禁渔期长达9个月,打鱼只是一个补充。”张书根说,他家的主要收入是在村西边的养猪场,而像他这样还在办证到湖里打鱼的,村里也没有几户了。

    据介绍,他们一般是下午下网,早上起网,打上来就放在门前的公路边上卖。“衡水湖里的野生鱼很好卖,放在路边很快就卖没了。”张书根说,几年前村民都是盼望着移民搬迁,搬到冀州市区住,搬迁还能得到补偿,在城市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现在很多人开始改变想法,这紧邻衡水湖的优美环境变成了越来越宝贵的财富。“冀州的一个朋友,要用市里的大房子和我换,我都没同意。”

    在采访中,张书根的一番话也反映了湖区失地农民的心理,“现在这么缺水,养护衡水湖要靠跨流域补水,每年国家都要投入很多钱吧。我们沿湖村民还成了失地农民,靠国家补贴基本生活费。这样值得吗?”美丽的衡水湖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但如何通过衡水湖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很多湖区人还在寻找和摸索中。
期待越来越美的湿地
    不但湖区人对这几十年的变化怀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就是衡水湖的管理者,也是在一步步摸索着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蓄水的时候,除了用于灌溉,在湖区主要发展水产养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衡水湖的水产养殖业空前发展,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000多吨。徐中东一家就是在那个时期,在政府引导下开始围埝养鱼的。

    1994年以后,水多了,鱼虾就多了,随之而来的鸟类也多了。刚刚稳定的衡水湖,这个靠跨流域补水度日的人工水库,有了一个在当时来说很时尚的追求,要申请成立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人工水库能申请自然保护区吗?这是相关生态保护专家对衡水湖最直接的疑问。但这片区域毕竟有过千年古湖泊、数百年沼泽洼地的历史,曾经的多样化生态很快被滔滔黄河水给唤醒了。衡水湖的水域、沼泽、草甸、滩涂、林地等逐渐显现出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2000年,衡水湖获省政府批准成为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改变生态获取经济价值,到加大经济投入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衡水湖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可能一些群众还有这些巨大投入值不值的疑问,而国家、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专家现在想的、做的就是如何把华北平原这一珍稀的湿地资源保护好。”衡水湖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衡水市湿地和鸟类保护协会秘书长李宏凯说,衡水湖拥有163.65平方公里的保护区面积,最大水面可达75平方公里,这在干旱少雨的华北平原是极其珍贵的。衡水湖湿地为北京、天津等城市空气起到了过滤和调节功能,同时也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水防洪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京津冀经济圈建设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的申请、设立、升级,衡水湖的污染治理、环境整治力度也是越来越大。”衡水湖保护区综合办副主任米俊川介绍,10多年来,陆续搬迁了湖区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拆除了6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封堵了所有的入湖排污口。凡是拆迁后的场地全部做生态绿化,陆续建成了湿地公园、荷花园、九州公园等多个滨湖公园。
日前,笔者一行人环湖而行,相隔不远看到一些游客正在湖边垂钓,而湖中浅水区总有成群的水鸟在戏水觅食,不远的地方还有渔民乘舟撒网捕鱼,大面积的芦苇、蒲草在秋风中摇曳,就像一幅意境淡雅的山水画。而在湖的北岸,公路从茂密的树林间穿过,绿草茵茵、树叶婆娑,汽车穿行其间,扑面而来的是阵阵花的芬芳、草的清新。正是傍晚时分,有一些衡水市民的私家车停在路边,人们或跑步或快步走,进行着健身锻炼。

    米俊川介绍,这是近年来衡水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开展土地流转、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及采取排盐压碱等技术措施,大力开展环湖造林的成果之一,目前保护区林地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形成了既有景观又有保护作用的生态防护林带。而在衡水湖里,2008年一次性清理取缔了1.38万亩网箱、拦网、围埝养鱼。近年来,保护区管委会则坚持每年清除部分旺长的蒲草,并进行增殖放流、放养鱼苗,转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遏制富营养化趋势。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质由过去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

    如今,衡水湖孕育了较为完整的水域、沼泽、滩涂、草甸、林地等天然生态环境,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首屈一指。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选择在这里落脚,嬉戏觅食。据衡水湖保护区调查,这里有观测记录的鸟类多达310种,仅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达53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明年,亚洲湿地保护网络研讨会将在衡水湖召开,中德两国政府还将在衡水湖共同开展湿地和鸟类保护项目。”米俊川说,未来衡水湖将越来越美丽。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衡水湖保护区管委会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