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治污动态 >

2014保定达标天数比2013增10天 燃煤污染居首

时间:2015-01-13 11:13来源: 燕赵都市网作者:李冬寒 郭慧岩

字号:TT
    阅读提示:与2013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古城保定百姓见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1月10日,保定市政府网站公布了2014年保定市空气质量整体情况,公布结果显示,2014年,保定市达标天数83天,同2013年相比增加10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2013年相比减少了14天。在污染源当中,燃煤污染居首,其次是工业、交通和农业污染排放。
    达标天数增加10天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
    在已经过去的2014年,保定市一直在全国重污染城市前列。保定市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国家“大气十条”)、河北省的实施方案(五十条)、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六十条)以及保定市《大气污染治理十条攻坚措施》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五大攻坚战”和“十大专项行动”、“净天净城净村”专项行动,虽然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但有所改善。
    据2014年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83天,比2013年增加了10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了14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降低了4.4 %。
    其中,2014年1月至8月,保定综合指数排名位于邢台和石家庄之后。10月份之后,保定市在省内与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基本在最后,特别采暖期开始后,各主要污染物均大幅增高,尤其是与燃煤直接相关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
    燃煤是大气污染的“元凶”
    根据保定初步源解析和环保监测数据来看,保定市PM2.5污染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0%-80%,外来对保定的跨界输送以南部为主,西边其次,东边也有少量输入。在本地排放源中,燃煤污染居首,如:工业电厂、家庭供暖燃煤排放等,其次是工业、交通和农业污染排放。
    燃煤污染是保定市大气污染的首要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保定市煤炭消费超过总能源消耗比的70%,清洁能源占比不足2%,其中城市集中供热率不足50%、热电联产不够普及、城中村分散燃煤取暖且无法并入集中供热、无法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的燃煤锅炉多,是当前大气治理遇到的瓶颈问题。现在保定市四区的燃煤总量为289.2万吨,其中,工业企业263.7万吨,市区小锅炉18万吨,城中村7.5万吨,尤其是市区三环内城中村燃煤取暖,散烧量大,炉具无减排措施,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严重超标。
    机动车尾气加重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除直接排放颗粒物外,还排放其他气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又会生成新的颗粒物。有关数据表明,保定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70多万辆,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而且油品质量和道路状况不容乐观。
    同时,保定市大型客车、重型货车、黄标车也拥有一定比例。比如,一辆重型车在氮氧化物排放方面是轻型车的50倍左右,一氧化碳是轻型车的15倍左右,而且由于市区内交通拥堵,导致车辆起停频繁,加大了车辆污染物的排放程度。 
    另外,据环保监察部分调查,西部小矿山、灰窑的大量偷挖也导致了大量粉尘排放,随风吹散到市区,这也加剧了保定的雾霾。 
    多项措施助蓝天白云长留
    在过去的2014年,为留蓝天白云,保定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查治污设施运行、查煤场煤质、查燃煤散烧更换节能环保炉具和洁净型煤、查小矿山和土小企业关停、查机动车燃油品质、查黄标车限行、查渣土运输车遗撒扬尘、查道路及工地扬尘、查餐饮油烟、查燃放鞭炮和秸秆焚烧;必要时对锅炉实行限负荷运行、对机动车实施限号,从而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
    针对如何解决燃煤污染的问题,保定从2015年1月9日起,在取暖期开展市区居民及各乡镇、村推行洁净型煤置换散烧燃煤工作。按照属地负责原则,将市区内的散烧燃煤置换为洁净型煤。三区(北市区、南市区、新市区)和高新区洁净型煤置换工作将于1月25日前全部完成。
    2015年1月1日,有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称号的新环保法已经实施,确定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河北省在2015年要全部淘汰黄标车,相信保定的蓝天白云会停留更久。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