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产业观察 >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间:2023-03-31 13:58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杨春英

字号:TT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特钢)建于1913年,地处中国矿冶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黄石市。作为中国近代的“钢铁摇篮”,大冶特钢位居中国企业五百强和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是国内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高品质棒材、高端中厚壁无缝钢管、高合金锻材三大特钢生产基地。

       作为首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大冶特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经营管理、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统筹推进生产经营与生态环保各项工作,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加大研发投入,夯实企业硬实力

       大冶特钢现有职工6833人、专业技术人员1199人、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699人,其中国家、省级专家和教授级高工23人,研究生(含工程硕士)88人,形成了以冶金、加工工艺和材料为主体,各学科综合的专家群体以及多层次人才结构,使公司始终保持国内同行一流的技术开发水平。

       大冶特钢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化学分析、失效分析、物理检验、无损检测等11个专业实验室、3个专业样品制备车间、中试工厂以及轴承钢、模具钢、高温合金、不锈高强、油气用钢等15个品种研究室,担负着公司科研、新产品开发以及钢材的分析检测任务。近年来,陆续投入26.24亿元进行产品研发,研发实力得以不断提升,为提升特钢产品质量及新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产品质量

       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中国第一根高温合金旋压管、从中国第一根飞机不对称大梁到歼十飞豹空中媲美、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大冶特钢为中国特钢创造了多个第一。

       大冶特钢非常注重“用(户)、销、产、研、校(院校) ”五位一体的研发体系。近年来, 大冶特钢先后完成国家、省部委下达的科研攻关和开发项目30多项,承担了齿轮钢、轴承钢、非调质钢等科技攻关任务;有4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09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优化改造设备,促进绿色转型

       作为一个百年特钢企业,大冶特钢始终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导向,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大保护总基调,秉承为股东、员工、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清洁生产、优美环境”的企业方针,彻底改变了钢铁企业几十年以来污染严重的局面,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特钢”企业努力奋斗。

       大冶特钢认真贯彻“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和“淘汰落后、等量置换、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指导思想,加大投资进行整治,加速设备转型及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逐步迈向节能环保型企业。

       同时,大冶特钢通过淘汰落后、特钢升级、污染治理等手段,实施“蓝天工程”“净水工程”“宁静工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为建设绿色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蓝天工程”中,最主要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大冶特钢先后投资6亿元关停7台小电炉、5座石竖炉、2座310m3高炉,并投资2590万元建设1780m3高炉及配套环保设施。2015年底,中信特钢集团投资10亿元实施了东钢区域的生产性产业退出,改善下陆及团城山区域的环境,升级“绿色低碳”产区,从此东钢厂区退出历史舞台。

       在“净水工程”中,大冶特钢先后投资1.26亿元升级覆盖全公司的污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处理能力由2万吨/天提高至3万吨/天。2017—2020年,公司累计投入2600万元建设26处区域雨污分流设施、8处雨水截流系统,完成公司雨污分流工作,雨水排口由原来的21个减少至13个。至此,大冶特钢构建了“工序就地循环、雨水截流配套、终端集中回用”的三级水污染防治体系,工业污水基本近零排放。

       在“宁静工程”中,大冶特钢对厂界区域进行声环境模拟,科学制定“点源治理”方案,建设了隔声室、消声器、隔声墙等防音设施,治理前后厂界噪声降低12dB以上,“宁静新冶钢”已经建成。

推行清洁运输,助力低碳发展

       清洁运输是大冶特钢践行绿色发展、实现超低排放的另一重大举措。近年来,大冶特钢投资1.86亿元新建的山南铁路工程已建成通车,大幅提升了公司清洁运输占比。2022年8月25日,大冶特钢更换的65辆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投入厂内运输,这是黄石第一次大批量替换上新超低排放的国六运输车。此次运输车辆替换工作是大冶特钢在上半年更换20辆电动非道路移动机械之后,在治理移动源方面的又一项重大措施。

       随着后续电动重卡的投用,2022年底大冶特钢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不仅达到A级环保绩效标准要求,还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大冶特钢的这一举措,为黄石加快建设繁荣宜居和谐现代化特钢之城、建成全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钢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多层面协同,落实“双碳”目标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助力行业领域绿色发展,大冶特钢紧盯国家超低排放要求,制定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内控排放标准,做到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摸清企业家底、补齐产业短板,开展碳排放强度攻关。组织全公司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研究院、信息化等相关人员,对2020—2022年度公司法人边界、工序、机组“三级”单元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开展工序碳排放强度攻关,将降碳指标落实到工序,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工序碳排放强度较目标值下降8%。

       加强低碳宣贯、培养低碳人才,提升降碳意识。开展入职大学生低碳环保知识培训,宣讲绿色特钢;邀请环保专家对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专项集训,提升干部低碳理念;采取线上培训方式,对能源环保条线管理人员进行碳减排专业知识培训;于焦铁钢生产工序过程中培养碳排放管理师、碳交易师、碳资产管理师共计18名,打造多维度低碳人才。

       发布行动方案、明确职能分工,有序开展“双碳”工作。承接集团《引领“绿色制造”,赋能“制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建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发布绿色低碳行动方案:规划“五大路径”和“十大工程”,即“5+10”行动计划。确定“双碳”总体目标和具体方向,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提升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效能,成立低碳战略规划、低碳技术研用、低碳人才培养等8个职能工作组,指导各单位有序开展“双碳”工作。

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

       在污染防治设施改造的同时,大冶特钢不忘国企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改善长江黄石段水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动黄石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大冶特钢出资20万元购买四大家鱼鱼苗用于长江增殖放流。在每年长江汛期结束后,组织公司青年志愿者开展长江岸线白色垃圾清理工作,推进沿江岸线复绿,打造最美厂区岸线。同时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服务,营造社企和谐氛围。

       在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及公司历届领导的带领下,大冶特钢的环保工作得到社会与公众的认可。2017年大冶特钢入选首批全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企业,并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首批“中国能效之星”“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年度绿色企业管理奖”等荣誉称号。同时,大刀阔斧的环境整治工作赢得居民赞誉,收到社区送来的感谢信和“企社和谐同发展”的牌匾。大冶特钢正在用实际行动,擦亮“绿色特钢”这块金字招牌。

       现如今的大冶特钢,厂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繁花似锦、郁郁葱葱,“哨兵”黑天鹅在“鹅趣苑”繁衍生息,鸟雀在香樟林窃窃私语,形成“厂在林中、人在绿中、绿色环境绕厂房”的绿色多层次自然生态景观效果,与厂房里忙碌的工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在后续的发展中,大冶特钢将继续兑现“还黄石人民一片蓝天”的承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继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