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环保技术 >

早期预警的中国智慧

时间:2023-04-13 16:08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叶奕宏

字号:TT
       失控的山火、酷烈的寒潮、连续突破极值的暴雨、不断刷新纪录的热浪……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曾冠以“罕见”之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快、更剧烈、更频繁、更集中地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气象灾害面前,敏感性、脆弱性更加凸显。

       如果能更早一点眺望到灾害来临的边界,更快一些筑牢防御的堡垒,是不是能有更多人能从洪水、干旱、热浪、风暴中活下来?这是人们对“早期预警”最朴素的期盼。

       这不是单纯的具有信息发布功能,而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举国之力求索。

       如今,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日益成熟。这个渗透到社会每一寸肌理,在气象灾害来临前后盘活社会资源、凝聚应急联动力量的系统,究竟是什么模样?

应覆尽覆的网

       提到气象预警,你会想到什么?

       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案例——得益于递进式预警,2016年7月17日12时5分,湖南省默戎镇在1万立方米泥石流倾泻而下的40余分钟前,提前转移500余名村民,书写“默戎奇迹”;2021年7月14日,赶在洪水倾泻、山石崩塌前10分钟,镇村干部抢出了四川省黑水县谷汝村113户374人的生命……

       还是声势浩大的社会行动——2022年,台风“梅花”来势汹汹,台风红色预警发布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数十万人紧急转移,多个航班停运、客运延迟、景点关闭;同年盛夏,极端高温热浪挥之不去,中央气象台首发高温红色预警,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抗旱资金、人力、设备投入力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随时待命……



2022年9月13日,浙江省舟山市气象局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在台风来临前检查CMACast卫星小站、舟山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运行状况,为迎战台风“梅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林伟 摄影

       或者,你可能根本想不起是否曾与气象预警接触过——它们隐伏在黑云压城的涵洞、地铁口的沙袋和救生圈上,在“恶劣天气送餐不易,请提前规划订餐时间”的提示中,在前方道路因路面结冰而采取交通管制的通知里……

       在无数的故事里,我们都期待气象预警是一把弹无虚发的枪,在最恰当的时机命中。站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视角上,所有的“精准靶向”,都是因为目标原本就在一张应覆尽覆的信息网上。

       “这是一张立体的网。”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佳禾说,“它上下相互衔接、规范统一,面向政府、行业、个体等不同层次用户,通过不同通道,结合不同灾种,实现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的82类预警信息统一发布。



图为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林城 摄影

       在这张网上,技术是经线——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上电视台、应急广播、移动运营商和ABT互联网平台的绿色渠道,以及海上无线电、微信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等多种形式,推动预警精准靶向送达受影响行业、区域和特定人群;人力是纬线——在应急责任人制度下,有专人承担本单位或辖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灾情报送等工作,同时还有60.6万名气象信息员奔走在一线,通过电话、互联网甚至敲锣打鼓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传播途径,确保预警进村入户到人。

       沿着技术与人力交织的经纬线,预警信息覆盖了97.7%的公众。

       而这些往来穿梭的信息,同时也浇筑出勾连灾备与应对力量的桥梁。

勾连四方的桥

       灾备与应对,是各有侧重的一体双面。

       灾前要确保“组织、制度、装备、技术、人员、应急”六到位,只有这样,当气象灾害预警一出,所有行动才能第一时间落地,所有的资源才能第一时间涌向最需要它的地方——沿着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一边,由各级政府牵头,各地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将相关部门纳入其中并细化职责分工,推动气象与发展改革、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合作。另一边,中国气象局建构起覆盖30个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各地气象部门也纷纷探索建立适合本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如深圳“31631” 气象预报工作机制、贵州“三个叫应” 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浙江“网格+气象”模式、湖南“631”递进式预警模式、福建“1262”精细化城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等。

       如何确保机制按部就班地运行?不妨听听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故事。

       4月6日,当地暴雨如注。16时26分,义容、九和镇分别出现104.6毫米和85.4毫米的3小时雨量,部分村道出现短暂水浸现象。

       当天下午,全县所有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整齐划一地停课,让孩子们能趁着雨势稍缓赶紧回家——因为16时22分,县气象局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可视为停课信号,其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停课。

       法律规章,赋予了预警“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力量。

       在中国,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权责清单纳入地方政府权责清单;多个省份修订和建立新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有关应急制度,2090个县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5.47万个村(屯)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而随着《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出台,气象预警已被确定为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之一,“关、停、限、避、调”等措施也与预警信号固化绑定。

       制度和机制保障“预警”能落地为“行动”,那么,谁来为预警本身,尤其是它的提前量和准确率作保?

       这就需要倒回最开始,看一看预警信息背后的力量。

瞭望风险的塔

       2022年7月20日,江苏在同一天出现罕见的4个龙卷,国省市县气象部门紧密联动,提前10分钟到20分钟成功预警龙卷过程。

       这是强对流预警提前量再创新高的生动注脚——2022年已提前至42分钟,较2021年提前了2分钟。

       这2分钟,对于突发性、局地性、强致灾性的强对流天气而言,殊为不易。

       支撑这一步跨越的是气象部门不断增强的观测预报能力。

       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7颗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6万余个国省气象观测站,89部风廓线雷达,24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24部X波段天气雷达……这张观测网,可实现气象灾害快速跟踪、准确定位和多维监测。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持续提高,初步建成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具备全球10天逐3小时10公里分辨率、全国24小时内逐小时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可发布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强对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台风路径预报等多项气象预报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而支撑观测与预报业务长足发展的,是对气象综合灾害及风险日益清晰的认知。



图为协同众创的短临科技支撑构建框架 国家气象中心 供图

       气象部门分流域、分区域、分领域制定26个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逐步建立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以国家级短临预报业务平台(SWAN 3.0)、“风云地球”平台等为代表的气象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展多项剖析灾害性天气机理的试验项目;同时,狠抓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建构起更加立体、多维度、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认知,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完善、边见效”原则,推动普查成果投入业务服务应用:

       举部门之力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在应对台风“烟花”、2022年长江中下游高温和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中发挥服务效益,守牢防灾减灾“前哨”阵地;守护粮食特产满种满仓,辽宁、江苏等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完善分作物、分时段、分灾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赋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上海、陕西等地气象部门发力灾害风险预估业务,面向行业发展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于是,这个早期预警系统的概念图逐渐跃然纸上: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前沿“阵地”上,气象筑起一座“灾害风险瞭望塔”,在危急时刻,塔顶总有烽火燃起,火焰沿着早就架设好的通路,撑起一张带着温暖的防护网,唤醒、连接并汇聚应急联动的力量——

       而塔顶的光,似乎并不只是在“危急时刻”亮起。

点燃希望的灯

       大灾当头,最终拯救我们的是什么?

       是山洪将至时烂熟于心的逃生路径,是看到沟槽断流时第一时间意识到危险并拍照上报的举动,是大水围困时迅速播出的呼救号码,是雷电多发时节拒绝游泳或其他水上项目的选择……

       那些烙印在意识深处的知识、及时作出行动的能力,才是防灾减灾救灾最后的防线。

       它们最初只是塔顶的灯播下的火种,依托气象科技和科普知识,通过气象全媒体矩阵,跟着气象科普专家队伍走进千乡万村,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中,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农村、进工厂、进企事业单位,润物无声地落在每个人的心里;然后,在一次次防灾减灾教育、培训,一次次应急预案演练乃至实战中反复强化,最终在灾害性天气来袭前成为照亮生存之路的火炬。

       而塔顶那盏永不熄灭的灯,是一盏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内核,以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和意识为燃料的灯火。它持续不断地照向每个人的心底,也从不吝啬将光和热跨越国界播撒开去。

       一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不断为全球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就包括灾害预警。

       2017年2月,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二区协第16次届会期间,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共同提出建设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GMAS-A),目前已完成系统建设,具备了为二区协会员提供多灾种预警信息能力。

       同时,中国气象局持续推广气象卫星国际应用,推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触达126个国家和地区;为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气象支持,共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此外,依托WMO自愿合作计划(VCP),中国气象局在早期预警相关领域举办22期国际培训班,覆盖来自WMO全部六大区协128个国家与地区的1283名学员;近400名发展中国家学员获中国政府本、硕、博气象联合奖学金。

       当我们循着中国早期预警系统的运作轨迹,一层一层勾勒出它的形状时,才发现这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表下,始终跃动着全球共通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

       以人为本,预防为先,及时预警,有序行动。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