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教育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教育 > 环保百科 >

经济快速增长,沿海生态很受伤

时间:2014-08-25 15:38来源: 果壳网作者:Jerrusalem

字号:TT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段歌词,应该有不少人耳熟能详。从1978年起,中国通过一系列措施,成功地激活了全国经济,从此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世界瞩目。然而,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沿海生态系统的退化。近日,来自中美两国的自然资源生物学家定量地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开放的中国刺激了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即使沿海地区没有显著的人口增长,沿海生态系统的退化也仍是显而易见的。“这项研究就是要把问题都摆在台面上,好让我们来逐步处理。”论文的第二作者,布朗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教授马克·波特尼斯(Mark Bertness)教授评价道,“很难相信,这一切(的生态退化)仅仅发生在一代人之内。”

研究人员调查的大陆沿海各省份2010年的人均GDP水平。图片来源:Qiang He, et al. (2014) Scientific Reports

这项研究综合分析了经济增长、人类活动以及环境质量的情况。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由一个以内陆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朝着沿海集中型工业化经济转变,却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鱼类尺寸与多样性的减小、珊瑚礁的破坏以及有害藻类的激增:在全中国的海域内,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以及尺寸在1978年之前基本保持不变,而1978年之后正在逐步下降。有害的藻华与赤潮更加频繁以及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赤潮由每年10次逐步增加到每年70-120次。在南海海域,珊瑚的覆盖比例已经降低到改革开放前的15%以下。

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贺强在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领导该项目的研究。他表示,研究提示经济发展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我们发现,在一个人口增长相对恒定的沿海国家,经济增长——而非之前所认为的人口增长——才是沿海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11个沿海省份的GDP贡献,1978年之前占全国GDP的一半,1978年之则上升到占全国GDP的60%,而这些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仍然维持在四成左右。

贺强从数据库与记录里收集了1950年到2010年的沿海生态的数据指标,包括经济增长、不同省份的人口增长,以及包括肥料的使用量、总渔获量、沿海排污量、海水养殖、船舶客运以及沿海晒盐用地在内的人类活动情况。此外,他还考察了沿海食物链、鱼类大小、赤潮、珊瑚覆盖率以及湿地和红树林的情况。“这些数据基本上都在七十年代末产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做更深入的数据挖掘以期看到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波特尼斯总结道。

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许多人为影响都大大升高了。“改革开放前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十个指标中的六个都有所增加,而其余四个则没有明显变化。”贺强与波特尼斯在论文中写道,“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指标的数据都是很低的。”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水平先升高,再降低),经济增长达到一个拐点后,环境污染情况会有所缓解。贺强与他的同事测量了这个拐点的可能性。如果拐点存在的话,那么可能证明未来环境的破坏程度会逐步减缓。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的数据上,有些环境指标表现出了缓解的趋势,但仍未展现出乐观的结果:比如,肥料的使用量已经达到了拐点,但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海水养殖,由于GDP的逐年增加,它离到达拐点似乎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实际上,如果海水养殖要达到拐点,那可需要比中国沿海区域还要多的地盘来进行这项生产。”贺强说。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环境指标上的数值下降,仅仅是转变成了另一项指标的上涨,而并非真正减弱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农业的减少使得肥料使用下降,但更多的工厂建立在原先的农田上,反而增加了排污量。这些变化都意味着全国的整体沿海生态系统很可能进一步恶化。

贺强和他的同事认为,这种生态退化只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愈演愈烈,离理论上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更为严格、系统、战略性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中国沿海生态系统,并维持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进步。”他说。(编辑:Calo)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