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生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生活 > 健康生活 >

磐安气象医养跨界合作惠民生

跟着天气来养生

时间:2023-02-24 15:56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马丽君

字号:TT
       浙江宁波的李奶奶神清气爽地与家人度过了新年。78岁的她在2022年8月参加了浙江磐安的一次医养体验归来后,被邻居评价“气色不错”。

       “跟着天气来养生”是浙江省磐安县气象局联合省气象服务中心、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联合成立的磐安气象医养中心开展的服务,也是遵照《黄帝内经》中疾病与气候关系理念基础开展的科学研究实践。

       “气象医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跨界合作模式的探索。” 磐安县气象局局长刘学华介绍,“我们深入走访调研了三个多月,认为这条探索之路可行。”

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磐安有优质的生态与气候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3.68%。“气象条件是医养资源开发的重要催化剂。”刘学华说。县气象局编制的《磐安气候康养报告》通过专家联合论证,为“气象+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年8月,包括李奶奶在内的10名患有高血压等气象敏感性基础疾病的60岁以上的志愿者,在大盘山医养中心接受了为期20天的体验式医养服务。之后,经专业团队分析研究,志愿者的80余项健康指标中,有50余项指标趋好,20余项指标恢复正常。县气象台台长杜金杉说:“这次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我们计划之后再组织一次人数更多、时间加长、病种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

       除了“森养”以外,“食养”也是“气象+医养”中重要的一项。磐安是药材之乡,县内的大盘山有药用植物1219种,占全省的68%;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亩,占全省的23%。县政府大力推进药膳产业发展,建立全省首个药膳行业标准,开发上市药膳180余种。

       磐安当地注重健康养生的人,家里都储备白术、元胡、芍药、贝母、玄参、天麻、石斛等,前面五种被称为“磐五味”,是地道的本土药材。

“四时养生”的科学实践

       关于气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但要解决精准服务的问题,研究还需持续深入。

       磐安县气象医养中心首席专家骆月珍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健康气象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得益于她的指导,杜金杉在咨询了中国气象局健康气象首席专家柳艳香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式功教授后,带领团队开展了近5年500多万条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关节炎等就诊病例分析,研究其高发频发规律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取得阶段性成果,制作出二十四节气养生图谱。

       每个节气的养生提醒就是依据养生图谱而来。2022年12月22日发布的当年第二十四期服务材料《冬至节气健康养生提醒》指出,冬至期间冷空气活跃,其中12月23日、28日分别有一次冷空气影响过程,27日至28日最低气温降至-3℃至-5℃,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健康气象风险等级较高。

气象医养与“天人合一”

       为实现“天人合一”这个目标,杜金杉翻阅了许多资料后亲身实践,“80后”的他也加入了养生行列。

       大盘山医养中心是杜金杉走访最频繁的调研之处,这里就是医养结合的省级样板试点,可实现“楼下看病,楼上养老”,是“小而精”的集医疗、养老、康复于一体的全省乡镇级示范性医养中心。在此基础上,气象部门联合医学专家从气候角度着手从穿衣、饮食、运动、康复等方面给予老人指导。

       杜金杉还展示了最近研发的气象医养平台,将在这些医养中心服务点建设触控一体机用来展示气象医养研究成果。在该平台上不仅有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还将增加针对高血压、心血管、哮喘等气象敏感性疾病的药膳调养配方。

       接下来,搬迁后的新中医院将以“江南药镇”为支点,气象部门将从气候与养生角度与中医养生、特色疗法、老年病康复治疗结合,融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休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服务发展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养老、老年健康教育等新业态。

       磐安县气象局将重点强化休闲度假型养老和病后康养调养型服务,从如何调理饮食、调节情志、调整运动来顺应自然界时令气候的变化入手,为特殊群体定制服务,达到治未病、预防重病、病后康复的效果。同时计划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加入医养特色服务,人人都可在手机上通过天气罗盘查看相关信息,让气象医养惠及更多民众。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