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焦点关注 >

“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闭幕

时间:2015-06-11 11:26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admin

字号:TT
    陈吉宁出席并作总结讲话,希望各位参会代表继续关注支持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王昆婷6月10日北京报道 为期一天半的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今日圆满闭幕。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讲话,希望各位参会代表继续关注支持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天多来,参会代表围绕“‘十三五’时期要解决的环境与发展重大挑战”和“推动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一些参会代表在谈到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中国应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同时,制定更加长远和宏伟的目标。长远目标能够激发工业企业创新,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二氧化碳减排。有的参会代表在发言中说,中国应大力鼓励绿色工业、绿色技术的发展。因为采取合理的税收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的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表现和行为,提高经济活力,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一些参会代表在发言中对中国在衡量生态系统价值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他们认为,用经济语言来表述绿水青山的价值非常有新意。建议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财政和资金政策来促进环境保护,在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一些参会代表在发言中说,国际社会已意识到中国对自己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希望中国能够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过程中提出一些新的行动和举措,从过去末端治理的环境管理方式转变为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的互动和融合,通过环境保护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资源节约。有的参会代表建议,中国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希望进一步加强政府绿色采购,在所有城市发展环节都应考虑绿色和环保的内容。有的参会代表说,中国近年来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他们认为,市场、环保技术以及公众参与在欧洲被认为是支持环境保护的三个重要支柱,希望中国政府切实加大推动公众参与力度,激发全社会支持环境保护的活力。有的参会代表认为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内具有巨大潜力,未来将会真正扮演起全球领先者角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中心。建议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加强与沿线、沿路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进一步推进合作过程的绿色化,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参会代表认为,在下一个五年或是更长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会处于一个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的绿色工业发展理念,应让更多的国家分享。

    陈吉宁在闭幕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国合会主席张高丽专门与大家见面并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成果,高度赞赏各位来宾的工作。

    陈吉宁说,会议期间,各位参会代表聚焦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认真吸纳。根据各位参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谋划“十三五”规划时,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平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环境与发展统一协调深度融合。二是大力推进环境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逐步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三是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为突破口,推动形成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全社会共治模式。四是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改进环保部门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陈吉宁最后指出,“十三五”时期是环境保护负重前行困难期和大有作为关键期,希望各位参会代表继续关注支持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国合会副主席施泰纳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分别主持。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