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吴昊亮:用心陪伴环保公益组织成长

时间:2017-09-25 14:39来源: 未知作者:黄春桥

字号:TT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既是幸福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幸的感叹,用心陪伴一起走才能把人生路走好。人的成长需要陪伴,除了伴侣,还需师长、朋友。一个草根组织的成长也是如此, 尤其是初创期和瓶颈期,更需要一份用心的关怀和有力的支持。
    在环保公益圈,有人说合一绿学院是环保公益背后的支持者,也有人将其称作环保公益组织的“黄埔军校”,而在合一绿学院执行长吴昊亮看来,“要打造一所环保组织的学校”——这也是他目前做得不够的,未来还需要花精力做得更好的。在谈到机构发展和环保公益时,他时不时用笔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或勾画着简图,用这种简约的方式阐述着他的思考。

差的不是钱而是好项目
    2016 年7 月,合一绿学院正式在北京民政局注册为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名称的改变让很多人以为吴昊亮做起了基金,从受助者变成了出资方,刺激了很多缺金少银的同行。要知道筹资难一直是公认的困扰众多公益组织的顽疾,在一些圈儿里人看来,没有钱根本就种不好公益这棵梧桐树,更别提引得凤凰来了。
    而吴昊亮认为,从合一绿学院到基金会,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支持草根组织成长,使之有更强的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使命从未改变。去年9 月1 日正式实施的《慈善法》第八十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基金会在捐赠、税收等方面能够依法享受一些政策优惠,所以更名只是在新的形势下以更好的方式更优地服务愿景,而初心仍未改,使命还更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CSR)增强,公益投入的力度也随之增加。就环境公益而言,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来自政府、市场、社会的支持不断增多,环保公益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现在最缺的其实还是优质项目”, 吴昊亮认为,很多时候是资金在找项目, 环保公益组织没有好的项目,是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他打了一个比方,环保资金好比一个堰塞湖,而优质项目的匮乏就像一座堵住湖水的坝,坝太高,能够得上的组织很少。
    所以, 说到底, 环保公益组织还是要有比较扎实清晰的项目规划和富有成效的执行能力,这是基础也是核心。在这方面,合一绿学院凭借着十几年的培训、支持公益组织发展的经验,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得到阿拉善SEE 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多家机构的资助。而合一绿学院积极对其他伙伴组织的支持, 也是在努力地拆掉这座“高坝”。

最根本的还是人才
    “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人才。”《天下无贼》里这句戏谑的台词同样适合于描述现在中国的公益组织。好项目终究是要靠优秀的人来做,优质项目的缺乏其实是优秀公益人才的缺乏, 在吴昊亮的团队管理和行业研究的经验里,“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吴昊亮告诉《中华环境》,环保公益组织招人留人的能力比较弱,一方面普遍缺少有竞争力的薪酬,另一方面缺乏良好的内部成长机制,所以人员呈现高流动性。
    为了培养环境公益组织人才,合一绿学院联合阿拉善SEE、全球绿色资助等几家基金会开发了劲草同行项目,做为成长期环保组织关键人才支持项目, 除了向伙伴组织提供3 年30 万元的非限定性资助外,还邀请企业和公益等各领域专家导师团来辅导、陪伴支持其在核心业务积淀、团队专业化、资源多元化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2016 年,劲草同行全年共支持26 家伙伴组织,资助总额229 万元,导师辅导时间已累计突破4000 小时。
    除了劲草项目外,合一绿学院还有成蹊•和平台。成蹊•和平台项目是专门为处于萌芽期的环保公益组织提供创业种子资助、机构辅导、搭建伙伴关系, 使之提升专业能力,逐步踏上、走稳环保征程。
    高校环保社团是未来环保公益人才成长的摇篮,当下很多优秀的环保公益人士都有校园环保社团的经历。而成蹊•青新伙伴计划则主要是为高校大学生环保社团量身定制的环保青年领袖成长计划,让爱公益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加入环境公益。“高校环保社团主要是在人的意识里种下颗环保的种子”, 也有着大学生环保社团经历的吴昊亮觉得,目前合一绿学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接下来会继续加强。
    无论是劲草同行、成蹊计划,还是成蹊•和平台、成蹊•青新伙伴计划及其他项目,合一绿学院都做得有声有色。迄今,不计算通过网络学习培训的一百多家公益组织,合一绿学院深度陪伴成长的公益组织就有七十多家,为环保公益人才培养及组织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人才的支撑。如今,合一绿学院内部形成了稳定的学习机制,通过项目管理基础培训、资助者圆桌学习等不断提升成员专业能力,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吴昊亮介绍说, 机构正在组织招聘,在他看来,从事公益事业的人要有责任心,其次是要有能力,第三是主动性,具备这三个品质才能胜任相关工作。

环境公益需有耐心
    在吴昊亮看来,如今弥散在诸多领域的浮躁在公益领域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环保公益组织本身没有耐心。很多处在萌芽阶段的环保组织,刚开始时做事挺积极,几个月后见不到成效就放弃了。还有的机构过于重视筹款而忽视了机构本身建设和项目设计,于是款也筹不到,能力提升也延迟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合一绿学院时刻注重核心能力的锻造,很有耐心地沿着机构成立之初所确定的路线前进,一如既往地支持培育草根环保组织,一如既往地为清澈的河流与洁净的空气而努力,所以才有今天的发展。
    企业或资助方期待成果的心太切。吴昊亮说,目前很多企业或资方缺乏“培育”的观念,认为出了资,就要立刻见到成效,忽视了我国环保公益组织的现状,“您不能指望一个婴儿或者一个小孩一下子能干什么大事,现在至多还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变成一个成年人,没到可以保家卫国的程度。”在这方面,合一绿学院与阿里巴巴和南都公益基金会达成了一个共识——现在的环保公益组织普遍较弱,有了共识才能够顺利合作。所以,资方应该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衡量尺度,对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多些耐心。
    此外,部分公众也缺乏耐心。吴昊亮说,这方面较典型的是公益捐赠。通常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疾病的时候,大家捐赠比较积极,因为能立刻见到成效;而对于一些防灾减灾的公益项目表现得比较冷淡,因为不确定是否会有效。
    与人的成长一样,任何一个初创期的组织或机构都是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的,万事开头难,组织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浮躁会造成揠苗助长或产生不良情绪,组织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给自己打七八十分
    从南京绿石到济溪青年环境交流网络,从南京大学的学生到新京报记者, 又从记者到职业环境公益人,尽管期间有很多的角色转换,但是吴昊亮并没有中断与环境公益的联系,哪怕是在做记者的5 年里,业余时间也一直帮着做一些环境公益活动。
    对环境公益,吴昊亮充满着热情, 这种热情从他的话语间能够明显感受到。一路走来,当看到一些熟悉的人陆陆续续离开这个行业,他的内心也会有所触动。“也有倦怠和困惑的时候”,他坦言, “有时候也会为能力与目标差距较大而感到苦恼”。
    吴昊亮认为自己是一个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的人,苦恼虽有,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下去。他告诉《中华环境》,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有三个来源:一是觉得所做的事对社会是有价值的,获得了大家的一些认可,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二是团队成员相处的氛围比较好,一起工作很愉悦;此外, 环境公益圈的那些人都是比较可爱的一群人。因此,所执之业的价值与一起执业的善良的人们支撑着他一直努力地克服各种困难,不断突破自己,去把团队打造得更优秀,去更好地完成使命。
    “从合一成立到现在,做的事情可以打七八十分,这一阶段的团队和机构建设打个六七十分。”吴昊亮笑着说, 相较而言,学生时代做济溪青年环境交流网络的时候可以打个八九十分,“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没什么成本,都是一腔热血,做得挺开心…… ”“所以,志愿者有志愿者的好处,但是人终究要长大,一个组织终究要发展。”
    “下一步,将着重提升短板,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提升核心能力。”
    打造一所环保组织学校,让更多的草根组织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个愿望的实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吴昊亮的角色也将逐渐朝组织战略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