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中国青年的“气候补课”行动 ——“2030 气候+”项目经验分享

时间:2020-05-22 10:59来源: 未知作者:张浩然

字号:TT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正在显著地加剧着全球气候变化。2018年10月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度特别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较工业化前水平增加了1℃,全球升温1.5℃最快可能在2030年发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基本确定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然而政治家们在《巴黎协定》中达成的2℃共识与科学家们所划定的1.5℃红线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0.5℃的温升足以导致全球99%的珊瑚礁退化,在其他各个方面也将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巨大风险。弥补这一鸿沟需要各国政府进一步提高气候行动目标, 做出坚定而更加具有雄心的承诺,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挑战;同时,企业和民间社会也必须与政府一道,立即采取行动,加快各个行业的低碳转型。此外,2030年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收官之年,也是评估中国、欧盟等诸多《巴黎协定》缔约方所承诺的国家自主行动开展成效的重要时间节点,可以说2020—2030年是决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成败的关键十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青年声音在气候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高,但赋能青年开展气候行动仍需各界给予大力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只有让那些代表了当今世界的青年人大胆发声,让他们成为决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将气候行动推向前进”。作为关注青年发展与气候变化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在2019年提出“2030气候+”这一概念,致力于在2030年前推动青年及公众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立即的行动和卓有成效的改变。通过调查,CYCAN发现在中国,关注社会挑战与国家发展的青年人就“气候变化”这一问题,整体呈现出一个关注度较高的局面。然而这些青年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了解程度呈现出一个自我认知同事实情况偏差较大的状况,他们对于气候变化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其客观的实际认知状况。具体地,他们大多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核心概念、事件缺乏了解,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均处于基本层面。同时需要指出,这些青年以往所参与过的应对气候变化事务多局限在学习认知范围,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或改变;并且虽然一些青年在开展气候变化行动上具有较高的意愿,但其践行度或执行率也较低。究其原因,国内社会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联性低占了较大比重。也就是说,建立一种“解决社会挑战” 加应对气候变化关联性的引导机制,能够为更多有志青年提供开展气候行动的渠道。

    在此背景下,“2030气候+”项目诞生,其核心开展思路为以青年为主体,聚焦气候变化与某些关键社会挑战的交叉领域,通过科学调研与气候传播等手段,推动政府、企业、智库、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增强气候雄心、落实气候承诺。项目以一年为周期,每年以上一年度成果为基础迭代开展,包含“气候观察者”实地调查行动与“气候领袖”远程共学研究两条轨道。前者作为发现气候变化与社会挑战关联性的“眼”,通过支持青年学子实地走访调研,引导其发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阻碍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最严峻问题;后者则是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手”,通过鼓励并支持优秀学子开展政策研究,来探索解决某些社会挑战同时又能够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助力绿色发展。
    2019年,“2030气候+”第一期项目启动。作为放眼十年的中长期项目,首期项目秉持稳中求进、探索创新的立项宗旨。开展初期,“气候观察者”实地调查轨道报名人数逾千人,最终近80人通过选拔进入项目。该轨道在中华青年精英项目(CYLP)资金支持下共支持9支青年团队赴东北、西北、西南、华中等地开展气候变化与能源、基建或生物多样性交叉议题调查,并形成数份现状摸查报告。“气候领袖”远程共学轨道则聚焦气候变化与公正、海洋或生物多样性交叉议题研究,30位参与青年来自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不同领域,基本按计划完成12次共学任务,并产出数篇分析评论文章。
    具体地,从2019年4月开始,CYACN正式启动项目招生宣传工作。这一阶段,项目组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宁夏、黑龙江、四川、广西、海南等地举办2030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暨项目宣讲会。来自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民间智库和社会组织的师资组成为与会青年从不同视角带来对具体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深度剖析,这不仅搭建了一个代际对话平台,也直接推动项目顺利达到招生预期。针对“气候观察者”实地调查轨道,CYCAN为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赋能流程,匹配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中拥有可视化结果反馈,目标可衡量。同时项目充分发动青年群体的领导力,引导其自主建立团队、开展行动,降低项目组工作量的同时也能够降低财务支出。
    该轨道培训阶段包含气候变化基本知识与社会调查方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气候变化概述、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等其他社会挑战的关联等,后者包括社会调查方法与工具、传播与访谈技巧、公众叙事方法等。CYCAN邀请行业内具备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者担任培训讲师。在7月下旬,CYCAN联合CYLP在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IYSECC-XI)中举办了青年助力SDGs工作坊,工作坊围绕气候变化、代际公平等议题,通过嘉宾主题演讲、对话,青年代表头脑风暴、分组展示等方式为与会成员带来一场知识盛宴。详实的线上线下培训内容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学员的知识储备水平, 拓宽了大家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期各支团队的分散调研提供了支持。与培训同步进行的是各学员团队的方案优化,CYCAN针对多数团队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激励督促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方案优化。此过程中全部团队均增强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为高质量地完成调研奠定了基础。此外,必要的考核管理对于本类气候赋能项目也十分重要。在青年团队开展调研期间,CYCAN派遣工作人员并外邀顾问前往现场进行指导,并以此作为约束条件确保青年团队调研过程真实落地。
    项目期间,CYCAN积极联络地方政府环境部门与社会组织,帮助青年团队对接调研资源同时积极发挥NGO的社会驱动能力,搭建地方政府与青年的对话平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青年声音的影响力。最终,CYCAN收集整理9支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生的精彩瞬间,制作成册带往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进行展示。
    另一方面,“气候领袖”远程共学轨道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加提出问题加线上讨论的形式,搭建起数个聚焦“气候变化+某一社会挑战”的共同学习讨论小组。该轨道致力于通过青年力量,运用创新思维,发现地区层面与气候变化关联紧密且十分严峻的社会挑战。同时试图通过激发优秀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长期追踪该议题,依靠同辈力量提出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
    第一期项目围绕“气候+基础设施与工业”“气候+海洋”“气候+公平正义”等各个交叉主题组建三个共同学习讨论小组,共学小组摈弃了传统的授课式学习,而鼓励组员进行主动学习。与实地调研相同,远程共学作为CYCAN“气候补课”计划的一部分,项目组期待该轨道的开展在达到社会驱动目的的同时,也能够直接为青年成长带来帮助。因此共学模式并非完全天马行空般地任凭参与者创造, 而是在借鉴了诸多国内外相似在线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之后,邀请青年学者或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者担任共学“引导者”主导研究方向,采用基于固定方向、匹配专业指导、注重互动与创新的共学模式,尝试为参与青年创造一个优质研究环境。


 
    为了保证共学质量和效率,项目组从招募选拔阶段开始便下足了功夫:对候选人进行严格的考评与把关,最终每个共学小组限定选拔出十位对该议题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或已经开展过相关调研或行动的优秀青年参与项目。队伍组建完成之后便开启共学,每轮共学又包含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和线上讨论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引导者每轮会向组内学员发布指定阅读材料,学员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阅读,阅读内容一般由科学文献组成。同时学员也可以向引导者推荐阅读材料,引导者则将根据学习进度决定是否将其纳入阅读清单。本共学模式的亮点在于,每次阅读期间学员需要根据该期阅读材料,结合自身思考和学习生活体验,提出一个“动机问题”,并将问题上传至云端的共学平台供小组内相互交流探讨。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关于阅读材料的问题,或者是阅读材料中没有提到的相关问题,比如将作者的观点或模型拓展应用到新的领域或事件中。“动机问题”的提出不仅能督促学员们进行深度阅读,一个好的问题更能够帮助组内其他学员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关键概念的关联议题,或者激发大家关于创新性的讨论和思考。在每轮共学中,完成上述任务后各小组便会就近期阅读内容举办一次线上讨论,内容围绕阅读材料和学员提出的“动机问题”。每期讨论由组内学员轮流担任主持人,该学员需要在讨论前收集并仔细阅读其他学员提出的问题,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制定讨论框架。同时,主持人还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全程主导讨论, 仔细聆听各方观点并进行记录。引导者负责在每期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并指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事实性错误。至此,一轮共学结束,各组学员在撰写简短共学报告之后便开启下一轮的共学。作为共学过程中的重头戏,线上讨论除上述常规操作之外,引导者还会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加入讨论。
    执行过程中,项目组也在不断对项目进行反思与优化。以共学轨道为例,第一期项目以“阅读” 作为知识输入和积累,用“讨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但如何将目前的内部输出变为对外二次输出, 引起了项目组的关注。一条可行的优化路径为在现有共学模式基础上增设一个“写作”环节,各组学员在完成阅读与讨论之后,需要独立或合作撰写视角文章,即结合时事和热点话题,就阅读与讨论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地,对于某一议题或课题有深入兴趣或基础的学员,可以选择撰写研究报告,在后续项目中,该轨道学员将以这两种方式输出共学成果,引导者也会为学员的写作内容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其展开研究。
    2019年12月,CYCAN推选出三位优秀学员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前往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跟踪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分析并传播气候谈判的成果,同时,他们还同日本、韩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多国青年代表团发起全球性的联合行动,更加专业地发出中国青年群体的声音,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总体而言,CYCAN认为赋能青年开展气候行动,一要引导大家增强对气候议题的科学理解并积极实践,二是要搭建“传送门”让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声音发挥影响力。“2030气候+” 第一期项目便在开展“气候补课”的同时打造出一个实现互动的平台,让青年有机会与决策者、企业家和民间组织领袖共同探讨气候行动的发力点及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同辈赋能、代际合作与国际传播。
    [张浩然,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 项目官员]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