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龟”去来兮 沧海将芜

时间:2020-06-18 14:47来源: 未知作者:欧阳光

字号:TT
     中国古代认为麒麟、凤凰、龟和龙是有灵性的动物, 统称“四灵”,是为祥瑞。麒麟、凤凰和龙只见于神话, 但龟却是唯一现实存在的“灵兽”。对于海龟的保护由来已久,但近年来鲜见于报端。海权争夺的是资源,然而近年来类似海豚湾这样的海洋生物掠杀事件似乎早已淡出民众视野,大型海洋生物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2020年,演员彭于晏参演的纪录片《海龟奇援》发布,让新一代年轻人再一次对海龟有了更多认识。
    这是一部以海龟保护为主题的系列科普纪录片,由艾美奖“最佳摄影奖”获得者担任总导演兼总摄像师。彭于晏深入实地参与海龟保护行动,亲身参与孵化、救援、保护和放归工作。11天的时间里,彭于晏随摄制组跨越三大洲,从亚洲到中美洲再到南美洲,行程超过34000公里, 相当于赤道长度的85%。
    古人云:灵龟寿,何止千年。《列子》里也说了:“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可见女娲斩断鳌腿撑天,这鳌就是乌龟,很大很大的乌龟。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都在海里,最大的龟自然也在海里。曹操有一句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然而,让海龟这个种群接近寿终正寝,被列为保护动物的,恰恰是我们人类。
    在纪录片中,彭于晏带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点悲凉的故事。入夜后的巴厘岛海滩, 一只雌性海龟正准备产卵,却突然被相机的闪光灯吓到了。惊慌之下,它急匆匆逃回大海,而那些海龟卵将直接被产在海水中,永远没有机会孵化。人类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迫使雌海龟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孩子。
    海龟是有名的“活化石”,是和恐龙同时代生存至今的爬行动物,人类可以通过海龟的生存状况得知海洋的自然生态情况。然而,从20世纪中期至今,每年大约有30万只成年海龟被人为杀害。比如我国整个南海的成年绿海龟剩下不到2000只。在片中,彭于晏带着观众来到巴厘岛。作为度假胜地,旅游业发展与海龟保护的矛盾非常激烈。巴厘岛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很多游客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脚下的这片海滩,自古以来就是海龟的产卵地,很多游客也缺乏对海龟生命的尊重。然而回到出生地产卵是海龟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片海滩本就属于它们。
    在哥斯达黎加,彭于晏化身“海龟勇士”,参与到科学家们对海龟生活习性的研究中。美丽的哥斯达黎加是海龟的天堂,大面积的海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红树林为小海龟提供了保护地。然而,人们对于红树林的大面积砍伐,再次让小海龟的成长危机重重。用混凝土不断搭建的海边社区和红树林下越来越少的勃勃生机,让爱好海龟的人们心急如焚。“是人类赶走了海龟!”彭于晏痛心地说。
    世界上现存海龟有七种:绿海龟、玳瑁、蠵龟、平背龟、大西洋丽龟、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它们都被列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或“极危”类别。威胁海龟生存的主要是5种因素:渔业副获、直接捕食、沿海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疾病与全球变暖。影片中海洋垃圾的景象触目惊心,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吃下的海龟,惨死海洋。相信看了这部片子的孩子们,对于垃圾回收的重要性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分类的垃圾去了哪里?在片中,无数的垃圾出现在了海洋里,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命。塑料污染和人类活动是海龟最大的威胁。而要减少这些垃圾,必须进行垃圾分类。让垃圾便于回收处理,循环利用。
    每一只小海龟如今都很珍贵。如果大海里没有海龟了,那大海也将一片灰暗,但非法捕杀依然存在,龟掌、龟油、龟血、龟肝、龟肾、龟胆、龟蛋以及用龟壳制造的工艺品或装饰品,导致海龟登陆逐年锐减。有的海龟被非法捕捞,而有的海龟被困在渔网中溺亡。拍摄团队来到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北端的古达,海洋研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教当地渔民使用一种海龟逃生装置,让被不幸进入渔网的海龟能够逃生。拯救海龟的努力正在进行,但是改变人类的习惯不是易事,更多的海龟被渔网伤害着,很难想象海龟到底遭受了多大的痛苦。
    究竟如何才能让人们自发地保护海龟呢?纪录片里介绍了一种保护海龟的独特方式。一名致力于保护海龟的软件工程师先组织志愿者收集海龟蛋带回孵化基地, 保证它们能够安全度过长达五六十天的孵化期。等到小海龟破壳而出时,大家都会接到通知和入场券,参加的人能够亲自将小海龟放归大海,很多人为此不惜排队几个小时。看到200只小海龟一起冲向大海的壮观景象,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对动物的保护行为也能够成为旅行开发行为。希望更多的旅游从业者能够考虑到这一点,不要等到海龟一去不复还时,再面对荒芜的海洋欲哭无泪。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相关阅读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