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耕地质量标准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0-08-03 12:22来源: 未知作者:黄蓉

字号:TT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耕地质量保护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闪失”“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和村镇周边排灌条件好、经过多年培育的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中低产田比例大幅上升,耕地总体质量持续下降。全国土地利用数据预报结果显示, 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86.32万公顷(20.23 亿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6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日前,《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国20.23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中,也明确“制定‘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完善耕地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规则,具有科学、技术、民主、具体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和必要条件,是实现科学管理和提升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推进耕地质量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实现耕地资源高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耕地质量标准化建设现状
    由于各地区耕地基础条件和土壤性状存在多样化和差异性,耕地质量标准化涉及的对象广泛、环节较多,涵盖耕地质量调查、检测、监测、预警、评价、建设、保护、修复、改善等多方面,且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科学有效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主管部门加大了耕地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已制定并发布了耕地质量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404项,列入国家标准计划的有49项,围绕耕地质量的现状调查、监测预警、样品采集与检测、数据分析与图件编制、等级评价、耕地保护、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探测等多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耕地质量标准体系。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质量标准体系较为完善,标准数量不少,但在标准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标准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标准管理职能不明确,重复交叉问题突出
    耕地质量涉及部门较多,环节繁杂。目前,耕地质量国家标准制修订主要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主要有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委在耕地质量标准制修订的职责和业务范围存在重叠和交叉,造成现行标准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例如原国土资源部和原农业部从各自的管理需求,制定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耕地质量划分规范》(NY/T 2872- 2015)、《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等不同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技术规程。管理界限不清、责任界定不明,且缺乏统一、完善、清晰的标准框架体系的指导,容易导致工作重复、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统一、标准采用有难度等问题。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管理标准严重缺乏
    我国现行的耕地质量标准中,样品采集与检测的标准数量比较多,但有关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保护等业务工作类的管理标准比较缺乏。开展耕地质量调查,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耕地质量的长期监测、评价与预警,对于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指导耕地质量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整个工作涉及的对象广泛、环节较多,但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管理标准,如: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监测点的管理与维护,监测数据的分析、审核和信息传输,耕地质量信息发布等。此外,已有的现状调查主要是针对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而针对耕地、特定区域耕地以及新增耕地质量的专项调查标准较少。
    技术标准支撑能力不足,关键急需标准缺失
    一是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标准不完整。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各级耕地质量定位监测工作,要建立适应我国不同农区生态环境、耕地土壤类型和典型耕作制度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国家耕地质量监测中心,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动态掌握全国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但是耕地质量监测设施的建设、监测技术、监测指标、预警内容等标准严重缺失。二是耕地保护标准急需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耕地保护标准主要集中在风险防控与土地整治等方面,涉及耕地质量保护及污染防治的耕作制度、耕地土壤培肥与改良、耕地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严重缺乏, 不能满足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需求。三是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标准严重缺乏。现行的耕地质量信息化类标准主要是关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探测,而针对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与入库、数据交换、数据结果展示等标准严重缺乏,数据分类、数据接口、数据处理等基础性标准还未制定,不利于建立统一的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

推进我国耕地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是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前提。耕地质量标准体系就是根据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监管需求,从工作内容、过程环节、评定指标等方面确定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结构要素,涵盖耕地质量调查、检测、监测、预警、评价、建设、保护、修复、改善等各方面的系统集成。通过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标准体系,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协调耕地质量相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实现耕地质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解决当前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加强急需标准研制工作
    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等管理标准,为开展耕地质量业务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加快耕地质量设施的建设、监测技术、监测指标、预警内容、数据库建设等标准制定,为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耕地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土壤培肥与改良、耕地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 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耕地质量标准宣贯实施
    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是标准发挥其作用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明确耕地质量标准实施推广机构,制订标准实施工作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耕地质量标准的贯彻实施。及时总结耕地质量标准化应用的成效与经验,组织有效的耕地质量标准化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普及耕地质量标准化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质量保护及耕地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认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黄蓉,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