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白头叶猴在渠楠 ——自然保护小区助力物种保护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0-08-17 14:53来源: 未知作者:传益千里 何泛泛

字号:TT
    “渠楠好山好水,欢迎您到渠楠来!……” 壮语歌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屯上空飘荡着,温暖着每一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而来的宾客。这个中越边境的壮族村屯,从2014年开始,便成为广西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小区。在政府、社区、企业、NGO 的共同助力下,得益于乡村社区自我治理模式, 渠楠正成为国内自然保护小区的翘楚。

美境自然五年实验
    2019年12月26日,南宁突然降了温。在南宁吴圩机场,与阿拉善SEE广西中心的公益伙伴会合,直奔渠楠。上了高速,天气变得略为阴沉, 甚至还下起了倾盆大雨。
    被誉为南宁后花园的扶绥,以其特有的风貌迎接我们:扑面而来的是喀斯特地貌的石林,山脚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萦绕,在石林与石林之间, 是一片片红土地。甘蔗是主要的农作物,偶有剑麻,以及芦柑、青枣,使得这石林间的红土地变得精彩纷呈。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穿越了无尽的甘蔗林,天空却突然晴朗起来,还有太阳若隐若现地躲在白云背后。多变的天气,也为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两个小时的颠簸之后,一段柏油路跃现于眼前,引领我们抵达渠楠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金黄色的二层木楼。二楼栏杆的招牌,被一块大红布遮着。
    在木楼的村口旁,木柴炭火烧得正旺,村里的老人正围着火堆烤火取暖。青壮年们则在木楼旁临时搭造,男的烧水杀鸡,女的洗碗理菜。同样忙碌的还有美境自然驻村的项目人员,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为下午的挂牌仪式做着准备:这一天,是渠楠自然保护小区成立5周年的日子!与此同时,由阿拉善SEE广西中心以及美境自然与村民共同打造的渠楠自然教育中心也将正式挂牌。
    2019年是渠楠正式挂牌成为自然保护小区的第五年,经过努力,渠楠在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上初步探索出了以社区自我治理为核心、多方参与共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广西第一批以社区为主体、以与自然保护区共管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小区先锋试点之一。同时,渠楠开创“社区为主体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自然教育活动目前是拉动“自然保护小区”持续发展的核心活动。
    下午三点,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黄政康在内的长期关注白头叶猴的领导悉数到场,揭牌仪式正式开始。最开始,是渠楠屯的十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的妇女登台为现场嘉宾呈现了壮语民歌,以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在各方致辞之后,挂在招牌上的红布被嘉宾揭开。渠楠自然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这个自然教育中心,一楼是展示厅兼活动空间,二楼是图书室,以及既可以作为教室,也有作为自助餐厅的大空间。
    为现场嘉宾做导赏的是渠楠村民张嫂,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渠楠,以及渠楠的石林精灵白头叶猴。

从熊猫到白头叶猴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动物园的动物专家谭邦杰领队到华南搜集野生动物。在广西西南部的龙州县发现了一张奇特的黑白两色的猴子毛皮。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发现了广西龙州当地有这种活着的猴子,老百姓都叫它“白猿”。但是, 谭邦杰几乎查遍了中外所有关于灵长类动物的科学文献,都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白猿”的记录与描述。后来他不断往返广西和北京,收集了这种奇特物种的皮、毛发、骨骼和牙齿的实验信息, 并将相关资源与40多例黑头叶猴进行比较分析。5年后,谭邦杰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递交了有关“白猿”的科学研究报告。
    谭邦杰的研究报告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充分认可,并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同时宣布承认他将这一新发现的物种命名为“白头叶猴”。这是世界已知的灵长类动物中,唯一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物种。
    白头叶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和宁明县境内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的喀斯特石山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其栖息地处在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三角地带内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均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分布区十分狭窄,资源稀少,野外总数大约仅有1000 只(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数量只有大熊猫的一半,比大熊猫还珍贵)。如今白头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列为极危物种。
    在白头叶猴物种被发现并命名30多年后,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保护之父的潘文石教授来到了广西,开展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后来,张颖溢成为潘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走进崇左开展白头叶猴保育研究,也为她后来发起美境自然埋下伏笔。
完成学业后,张颖溢参与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项目的创建,并担任灵长类项目负责人。
    2008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原广西环保厅(现广西生态环境厅)、广西林业厅共同合作, 用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尝试在保护区之外建立了14个自然保护小区。
    2014年,张颖溢创办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
    2014年,美境自然对这些社区进行了回访, 发现有一半的保护小区在项目结束的情况下依然还在发挥作用。于是林业厅和美境自然启动第二次合作,探索自然保护小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渠楠就是我们四个新建自然小区试点之一。          2014 年,经过屯委动员、社区动员、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递交申请,最终在扶绥县林业局批准下成立了保护小区。其间及其后村里和美境自然一起开展了多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在渠楠开展白头叶猴的保育工作,且延伸结合社区发展领域,更加全方位地进行自然保护。

社区自我治理模式
    栖息地的破坏、人为猎捕、人为因素导致种群间的隔离,是对灵长类构成威胁的三个主要方面。有效地进行物种保护迫在眉睫。
    建立保护地是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的通行做法。关于保护地的定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明确的呈现:它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得到承诺和进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
    毋庸置疑,设立自然保护地是为了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为物种生存提供庇护所,具有保存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保持特殊自然和文化特征,科学研究,提供教育、旅游和娱乐机会,持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内的资源等多重目的。
1864年,世界上首个现代自然保护诞生于美国的约瑟米蒂谷。此后,各种自然保护地在全球遍地生根发芽。这类由政府主导构建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地,普遍方法常是自上而下地划设一块地来落实保育,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
    然而,在发展过程当中,社会各界发现,不能忽视国家公园以外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建设, 尤其是各级自然保护小区,仍然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必须强化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小区目前仍未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简单地说,自然保护小区就是自然保护区以外的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情况下都是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具有比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宝贵遗传资源等。在一些地区,自然保护小区也包括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和特种用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或者是在风景名胜区内划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不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小区在各国也有不同的定义,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 其含义与中国的类似,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则把房前屋后的花园也称作自然保护小区。
    自然保护小区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的做法,如西班牙东部巴伦西亚地区、意大利马尔凯地区、英国建立在保存完好的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地质遗迹地上的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的保护地等。
    桂西南的喀斯特山地位于中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这里生活着白头叶猴、黑叶猴、德保苏铁、广西青梅等独特而多样的生物。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这片美丽的生态系统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非法盗伐盗猎、农业蚕食等威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美境自然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山林和土地多为当地社区集体所有,已建保护区都很分散且面积较小,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都没有被纳入保护区内,而是散布在社区的集体林中。因此,美境自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通过村民的能力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保护意识、促进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最终实现自然保育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美境自然一直在探索社区保护地这种创新的保护形式,积极探索社区保护地建立和赋能的模式并推动政策支持,推动其成为传统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有效补充。
    2016—2017年,美境自然支持7个社区保护地有效保护了广西3660公顷的关键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了广西特有的、极度濒危的白头叶猴、广西青梅、德保苏铁约12%、50%、近50%的全球野生种群;有效保护了全球濒危的黑叶猴在广西近15%的野生种群,以及全球濒危的望天树在那坡县的种群;开发了《社区为主体的广西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指南(第一版)》,这是国内第一个保护小区的建设指南,是指导保护区和地方林业部门推动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实操性指南。
    渠楠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小区通过保护小区的自主管理,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积累了保护数据、获得了保护经费、提高了社区收入。
    在渠楠模式中,共管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由村委、屯委、林业局代表、巡护队、儿童环保小组(青草社)、接待户、文艺队、NGO代表组成。其中,NGO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和陪伴社区提高自治和管理能力,帮助其争取外部的支持,协助政府做好监测和评估等多方面工作。
    在五年的帮助与陪伴过程当中,美境自然发现,NGO在协助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时候,要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治理架构、审美艺术、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协助社区找寻和建立合适的保护地管理模式,而不是把保护小区当项目来做。作为外来者,NGO在工作中要理解社区内部的关系,了解社区需求,协助社区形成共识,而不能引入矛盾,激化冲突。要协助村支两委/屯委提高其领导力及威信,建立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管理好保护小区。通过宣传、政策、市场、文化恢复等多重手段让社区从保护中获得多重效益,避免只靠金钱激励和动员社区群众。
    在这个过程当中,协调外部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阿拉善SEE广西中心的资助, 便使渠楠模式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与资源。
    2017年10月,阿拉善SEE广西中心开始筹备成立,筹备小组经过实地考察后,计划将渠楠屯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作为在广西的首个资助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将共同研究破解制约社区保护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的难题,探索实现渠楠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为白头叶猴和社区村民营造更好的家园,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好的场所,并形成“渠楠模式”为广西自然保护小区和社区保护地的发展提供借鉴,建立阿拉善SEE广西中心的项目实施样板。
    截至2019年10月底,渠楠共举办过24期“广西渠楠白头叶猴自然探索之旅”,接待了来自全国的近1200人次。自然教育的开展不仅通过经济收入带动了社区内部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各组织和团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相互协作自我治理的能力,如社区巡护队、接待户联盟、社区文艺队、社区自然导赏员队、儿童环保小组(青草社)的成立。反复的教育活动也帮助社区居民增进了对家乡自然和文化的认识。

自然教育本土融合
    在渠楠自然教育中心揭牌当天,妇女社特别为来宾准备了当地的小吃:糍粑。这是一种当地空闲时便会制作的小吃,主要的做法是包裹着馅料的糯米团子,用新鲜芭蕉叶包裹好,再放上蒸笼蒸熟。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可甜可咸。
    这种壮乡村民平常的小吃,是渠楠自然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亲子家庭参与活动时最喜欢的手工环节。
    除了芭蕉叶糍粑,渠楠妇女社的张嫂还提前准备了一些好玩的小手工成品,比如用竹篾做成的风车,以及用当地的木薯梗做的轿子。这个小巧玲珑的轿子当即引发了现场来宾的兴趣,张嫂则热情地带领着大家,讲述手工轿子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这个时候的张嫂,不再是一位普通的村民, 而有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自然导赏员。
    在渠楠自然教育中心揭牌之后,众人跟随着交通车前往白头叶猴出没的喀斯特山林,近距离观赏白头叶猴。同行的自然少不了张嫂以及巡护员张开荣。
    下车之后,一大群人小声地交头接耳,并拿着望远镜,观测着正在丛林里觅食的白头叶猴。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这一刻都因为能够近距离观赏到自由生活在喀斯特山林里的白头叶猴而雀跃。
    “白头叶猴偶尔也会下到甘蔗地里,但是, 它们很小心的。总是一只猴子先去开路,观察之后觉得没有危险了,再扭头招手通知后面的猴子。后面的猴子获得信息之后,一个个跟上。” 导赏员分享着他们日常所见的白头叶猴趣闻。
    在渠楠,村民的角色是多元的,除了日常的农事劳作,他们还可能是巡护员、美食家、导赏员……本土化正是渠楠模式的妙处所在。
    渠楠屯自2014年成立保护小区以来,实施自然保护的策略如生物多样性坚持、社区参与保护等策略的同时,建立了自然教育基地。其目的是让公众参与到渠楠的自然教育活动中,走进渠楠,了解自然、学习白头叶猴的知识、了解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为自然出一份力。
    美境自然认为,本地社区是自然教育活动的主体,社区原住民可以通过从事导赏员、自然导师等形式,从参与自然保护的行动中获益,同时,参与自然教育的学员获得独特的教育和参与体验,能为自然和文化保护出力。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