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创造我们的未来生活

时间:2020-08-18 11:00来源: 未知作者:张旭辉

字号:TT
    前一阵子,小区物业的人上门通知小区即将实施垃圾分类投放。这个完全在预期之内,因为北京市已经于5月1日开始施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但听到物业工作人员说扔垃圾不限时间,原有垃圾桶位置不变,我还是感觉有点意外。因为此前垃圾分类在上海试点时, 有不少小区规定了扔垃圾的时段,而且收走了很多垃圾桶。据媒体报道,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和相对集中的位置,由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监督和指导垃圾分类投放。所以,我起初并不看好自家小区的这种不愿得罪人的放任式管理,分类开始的最初两天,楼下几个分类垃圾桶被倒得乱七八糟的事实也印证着我的看法。
    后来,我晚上在小区里锻炼时看到物业工作人员和几位不认识的人站在垃圾桶边上开会,心想可能要学上海式的管理了。然而是我小瞧了人家的智慧——没两天电梯里就张贴了公告,小区将利用摄像头24小时监控垃圾桶,发现乱倒的人就在小区里张贴录像截图。白天, 垃圾桶边上不定时地站一个物业的人,提醒大家该怎么分,怎么扔。这个人很和气,总是笑着说话,完全不是监督者的那种冷脸,但大家都听他的。因为这个人是软措施,是有监控这种硬措施托底的。比起“现行犯”照片被贴在小区里丢人,把垃圾分个四类实在不算什么。我在电梯里和扔垃圾的住户聊起来,大家也都很平静, 没觉得怎么麻烦,都说是应该做的。负责收运的垃圾车仍然是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到来,似乎也没因为垃圾投放不限时、不并点而受影响。
    比起垃圾分类在不同地方推广,更有意思的其实是不同媒体对这个过程的呈现。打开搜索引擎搜“垃圾分类”,读到的主要是媒体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解释、地方推进垃圾分类的政策和举措、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等, 总之四平八稳,比较和谐。打开自媒体搜“垃圾分类”, 则是抱怨和争论齐飞,吐槽与抬杠共舞,鸡飞狗跳,热闹非凡。虽说人到了匿名的互联网上写东西总是难免情绪化,但仍能反映出许多的真实情况。就拿上海市民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当地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回答来看, 剔除一些纯粹的情绪宣泄,仍有大量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的干货。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小区把数十个投放点合并成个位数,住户扔垃圾要跑七八百米甚至一千米以上,投放时间还在工作日上班时段,令没有退休老人和全职主妇的家庭完全失去了每天扔垃圾的机会。上海的夏天,如果不是2 4小时开着空调,厨余垃圾能在家里放多久却不影响生活质量呢?愤怒的居民把垃圾胡乱扔在小区地面上,难道是不可理解的吗?
    试想如果没有自媒体存在,北京的各级管理部门只看传统媒体的报道去学习上海垃圾分类的经验,上海的鸡飞狗跳会不会到了北京再来一遍?幸运的是,我们有自媒体,管理部门会去刷自媒体,最大限度地了解社情和民意。去年笔者在写关于垃圾分类的文章时曾提到, 试点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是正常的,是管理部门充分联系群众,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干群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社会参与的机会。现在看来,这种改进和提升正在实现,而且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发动社会力量做到的。
    技术无善恶,在于如何利用。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传媒学的部分常识,正在促进社会政治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在自媒体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很高。如果说坚持发展工业是在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那么研究和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就是在创造我们的未来生活。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谁也说不清楚,我想至少是每个人都对社会有更多责任感,每个人也都因此更加自由的一种生活吧。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