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环境治理新实践

时间:2020-09-27 09:30来源: 未知作者:焦德武 曾凡银

字号:TT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5年来,“两山”理念从乡村走向全国,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方向与根本遵循。8 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在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再谈发展与保护的“辩证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 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提“绿水青山”就是要把生态保护好,“金山银山”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环境治理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党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环境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形态研究过程中发现,工业文明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导致了地力破坏、植被毁损、水土流失。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人、社会是辩证统一的。苏联学者科尔日扎诺夫斯基就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了三个关键词:自然界、人和社会,认为这三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因素。自然界、人和社会又构成两组关系:一组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组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不管哪组关系,都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而人类的生产劳动方式,则是引起人与自然关系或紧张或和谐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从资产阶级的本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生态环境问题就不会根除。正如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那样,其后100多年,西方社会生态危机逐渐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正面现实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做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时代答卷。在不同时期,通过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修复生态、防治病虫害等为抓手,把自然条件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并且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把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些经验和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改善环境、为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

环境治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深厚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指导思想,还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环境治理描绘了精谨细腻的底色。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是自然,“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是在人与自然整体下进行的,不是征服,而是顺从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不管是“仁民爱物”,还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都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以时而入的开采制度。管仲为齐国制定了“山林虽广, 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强调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应时序; 孟子建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取用无度;荀子认为国家要“以时禁发”,按照不同的节令对“山林泽梁”等资源进行管制。
    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讲究不对自然过度消费,尽量做到“克己复礼”。朱熹认为,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顺应天理。勤俭持家与顺应天理,成为普通百姓几千年来最朴素的生态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至今,顺应春生、夏长、秋熟、冬藏之时变,遵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仍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基础。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推进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那么新时代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建设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发展格局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面。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强调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在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老百姓提供最优良的生态产品,让老百姓活得开心,过得顺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制度约束,让生态系统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思想是环境治理的指南针,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强调,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这为环境治理绘制了路线图,指明了方向。
    为了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环境执法、环保督察日益严格。2015年“史上最严”新《环境保护法》实施;2019 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印发;2020年《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党中央、国务院还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制订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长江、黄河等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国家公园等试点工作。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形式。从环境治理来说,治理的成效实际上取决于党的领导,体现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过程。因此,要不断形成和发展党对环境治理的领导,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制度落实。实践充分证明,制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抓制度落实,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环保督察等具体工作,把相关的制度落到实处。
    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坚持党的领导、多方共治、市场导向、依法治理4个原则,推动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争取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 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抓好重点工作。抓好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制定、目标评价、环保督察等,主导环境治理方向。激发企业活力,一方面,要落实责任,依法排污;另一方面,要在政策、税收、服务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在公民个体层面,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的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