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蓝丝带:海洋生态保护不可或缺的公益力量

时间:2020-10-21 14:22来源: 未知作者:杨馥毓 初腾飞

字号:TT
海洋污染现状
   自1998年联合国确定“国际海洋年”起,许多专家就预言21世纪将会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也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目前,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都面临着快速发展及过度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进入海洋的垃圾总量大约有640万吨,而每天大约就有800万件,70%沉降至海底,15%漂浮在海面,15%留存在海滩。为有效解决海洋垃圾问题,全世界许多组织纷纷开展相关调查与研究,试图寻求海洋垃圾的解决之道。很多机构试图通过广泛的海洋垃圾调研,摸清海洋垃圾的类型、来源以及潜在问题,为今后各国、各地区解决海洋垃圾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陆源垃圾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产生于陆地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习惯等。例如, 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使人们忙于繁重的工作,外卖次数的增加、出行方式的改变、汽车保有量和销售量的急剧增长等。事实上, 人们对陆源垃圾进入海洋的情况恶化的程度并不明确,每年究竟有多少垃圾直接进入海洋,其总质量、总数量也缺乏一定的参考依据,人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图片或直接从海洋中打捞出来的垃圾进行分类测量等方式,获得海洋垃圾污染的一个侧面信息。
   但塑料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游业、渔业和商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小于5 毫米的微塑料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从人体内已经检测出微塑料的科学研究告诉人类,扔出去的垃圾又回来了。
蓝丝带——海洋污染防治的公益力量
   面对逐渐恶化的海洋环境,社会各界提出了覆盖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这些组织和群体可分为: 政府组织、知识群体、商业群体、公众群体和公益群体。其中,公益群体可以说是连接政府部门、知识群体、商业群体与公众群体的纽带和桥梁。
   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法规,知识群体的科技和科学知识,商业群体负载的环保社会责任最终影响的群体是公众;同时,当公众群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环保意识和环境诉求,也会反馈给商业群体、知识群体和政府部门。而在此之间,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实现多向互通的平台、渠道,打通以上各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隔膜”,这就需要公益群体的参与。
   目前公益群体主要集中在个人或其地组织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旨在向多方输送海洋生态保护法律解读、知识和技术资本的转移、科普和教育、即时信息等资源,共同促成和构筑起海洋环境保护的堡垒;而社会各界对知识、科技、教育、健康等诉求, 也进一步推动了更多公益群体的出现和发展壮大。
   2006年,时任海南省三亚市大小洞天景区董事长兼三亚市旅游协会会长孙冬先生,在日常巡察过程中注意到,景区内沙滩和整体海洋环境在急剧恶化。大小洞天景区位于三亚市南山西南隅,山、海、林、泉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海滩垃圾不仅对景区内环境卫生的清洁造成较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涉海旅游景区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此,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下简称蓝丝带)适时成立,其使命就是保护海洋生态,人海和谐共生。

蓝丝带,公益群体推动海洋保护的可复制经验
   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蓝丝带优秀的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吸引了多家NGO,并由此触发了海洋保护社会公益网络的建立,为减少污染以及污染的排放、海洋环保与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努力。比如,与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联合成立“蓝丝带海洋与生态保护”专项基金,成为“净塑自然”中国净塑行动网络联合发起单位、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会员发起单位,并参与组织中国珊瑚保护联盟成立大会等。
   公众影响力。作为公众广泛认可的NGO,蓝丝带成功主办或承办了各种面向社会公众的活动。例如,每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保护宣传日,蓝丝带都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海洋保护主题活动,2019年策划了3万人净滩公益活动,今年也开展了包括共建海上森林、增殖放流、红树导赏、公益随手拍、海洋知识问答等在内的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吸引了诸多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也在网络上营造出良好的海洋保护氛围。不仅如此,在日常净滩活动基础上, 蓝丝带创新性地推出“奔跑吧,海洋卫士”公益净滩挑战赛,将比赛、游戏与公益相结合,通过慢跑与捡拾垃圾结合的形式,增添净滩活动的趣味性,让志愿者体验净滩活动的非凡乐趣与挑战, 吸引了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关注海洋垃圾,加入到海洋保护的活动中来。同时,长期以“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为载体,通过举办海洋知识讲座、观看海洋影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组建海洋保护志愿者、开展海洋环保竞赛、组织海洋环保实践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海洋保护活动,号召公众、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海洋。
   商务吸引力。凭借社会和公众影响力,蓝丝带获得了许多“公益+商务”合作模式的机会。如与碧欧泉联合地球自然基金共同资助塑料垃圾捡拾及社区扶植项目;与精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联名布书《My First Book- Underwater》;将三亚“天涯一卷书”海洋主题书店打造为科普教育基地等。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希望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企业。如在全国青联秘书处以及各地市青年联合会的指导下,蓝丝带联合多家爱心企业共同组织开展青联组织助力精准脱贫公益活动。
   专业性
   蓝丝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以项目方式推动海洋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成立之初,蓝丝带就与UNDP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多次在GEF的支持下, 开展渔业社区工作,并参与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项目中,在国际舞台逐渐崭露头角。2013年主持的联合国海南省梅联村社区渔业共管模式示范项目,荣获团中央2018年度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 五星项目称号。2019年又主持了联合国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山东省渔业社区(垃圾减量)共管模式示范项目》。以研讨会和工作坊的形式推动海洋环保。以研讨会和工作坊的形式推动海洋环保的模式,在蓝丝带由来已久。仅2019年,蓝丝带就先后主办或协办了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海洋生态环保研讨会、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珊瑚礁研讨会、“益领未来” 公益领袖领导力提升训练营、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科普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等。
   以主动调研带动机构专业性的提升。蓝丝带主动“走出去”,以现场调研、实地探访等多种方式,推动机构自身在海洋保护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专业。如承办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技术帮扶组三亚调研,在藤海村、南海社区等地区展开海洋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三亚湾、山东近海海岸垃圾基线调研,环海南岛海上生态环境调研,并参与撰写《中国海洋文化蓝皮书》等。
   国际化
   NGO的国际化交流是迈向世界影响力NGO的一项重要工作。蓝丝带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也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顾问Lorelou、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赖妙妙访问蓝丝带;与韩中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韩国仁川威海馆举行了友好合作签约仪式;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三亚论坛暨三亚市院士联合成立大会;承办的中国民间社会性别网络(二期)项目策划与管理暨出国交流经验分享会等标志性活动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荣誉与成就
   蓝丝带作为中国公益组织的一面旗帜,见证了海洋保护NGO的发展,受到政府、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2019三亚万人净滩活动获得自然资源部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宣传活动优秀宣传项目;三亚海岸垃圾分类及污染源调查项目荣获海南省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蓝丝带志愿者李波被评为“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张菁华荣获生态环境部2018年百名优秀志愿者;张菁华同志荣获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联合颁发的2019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韩艳玲同志荣获“2019年度三亚市最美环保志愿者”称号;蒲冰梅、周吉祥同志荣获“2019年度三亚环保达人”称号,周吉祥还荣获“2019年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等。

对未来的展望
   面临的问题
   资金来源。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能够为策划更多的环保活动提供基础保障,还能够产出高质量的活动结果。目前NGO资金来源仍然单一,蓝丝带也不例外。国内涉海NGO要继续开拓其他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虽然蓝丝带在同类NGO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仍然受着时间短、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高效利用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开展长期活动。
   与公众和媒体的关系。与多数NGO一样,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公众的能动性是蓝丝带也面临的问题。由于受到活动次数、资金配置等条件的限制,一些长期可持续的目标无法达成。比如,向公众输出专业知识、提高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度、提高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等。
   尽管目前NGO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微博、自媒体账号等,但受到人力、资金的限制,仍然缺乏权威媒体长期参与的机构活动。
   政策与建议
   对涉海NGO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地缘、经济、政治等原因,NGO在开展工作时希望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其它NGO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是政策的顶层设计,还是落地执行时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希望各方能够了解NGO工作的难点和困境。只有整个社会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为海洋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进一步国际化。国内涉海NGO想要走上更长远的发展道路,国际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固步自封是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方法的。政府或其他辐射力强的组织、机构要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为NGO的整体发展打造国际化的舞台,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作者单位: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