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自下而上的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策略——三江源隆格村社区行动案例

时间:2021-10-08 15:13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彭奎

字号:TT
  三江源东部久治县白玉乡隆格村地处青海班玛、久治和四川阿坝县交界处,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保玉则自然保护分区的核心区。年保玉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区之一。隆格村周边的山体、草场和湿地又是年保玉则的核心之一,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西南大学资环学院开展了“三江源地区农牧民草场经营模式及可持续的替代生计调查”基础研究项目。通过对三江源地区197户牧民生产生活、生计策略和草场管理等的深入调研,掌握了三江源地区牧民在草场经营、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和意愿等基本情况。

气候变化与三江源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是我国众多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地形复杂多样,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三江源地区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鉴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微小的外界环境变化将可能对本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1962—2001年40年来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的分析发现,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年及夏、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呈微弱减少的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四季及年蒸发量呈逐年增大的干旱化趋势。《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报告》显示,1961—2012年,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增暖趋势,每十年平均气温升高0.38℃,四季中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增幅达每十年上升0.53℃。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每十年增加7.8毫米。三江源地区特有的“高、干、寒”自然条件,使得以湿地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十分脆弱。在寒旱环境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
  三江源东部久治县白玉乡隆格村地处青海班玛、久治和四川阿坝县交界处,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保玉则自然保护分区的核心区。年保玉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区之一,主峰海拔5369米,是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年保玉则湿地总面积约为262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雪山、冰川及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形成了以冰山景观和高原湖泊为代表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冰川和河流湖泊,是黄河和长江支流大渡河的重要补给源,其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三江源原始而完整的自然生态典型代表。隆格村周边的山体、草场和湿地是年保玉则的核心之一,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450种植物和多种珍稀动物,如藏鹀、黑颈鹳、雪豹、白唇鹿、猞猁、马鹿等濒危物种。鄂木措湖周边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更是这些野生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隆格村风景独特,也是部落宗教活动区。隆格村总人口为1269人,共369户,99%为藏族。全村土地总面积约为45.62万亩,均为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占草场面积的93%。由于水量丰沛,隆格村畜牧业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广阔,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等,其中牦牛品质极佳,牦牛肉等产品在藏区享有盛誉,在发展农场方面具备一定的地域基础。但长期以来,隆格村经济主要依赖畜牧业和采挖药材(如虫草、贝母等)等农业活动,人均收入较低且受气候、药材市场价格等影响大。在全球环境研究所进入隆格村开展项目前,由于该地区黑土滩现象严重,为了争夺有限的草场资源维持生计,牧民经常发生矛盾,社区关系不和谐。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牧区,前往发展较快的城市上学、工作和生活,留守在牧区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儿童,部分仍采取传统的游牧方式,收入普遍较低。
  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双重影响下,隆格村面临严重的气候脆弱性:首先,隆格村处在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地区。因为气温的上升,降水量和降水格局发生变化,一些草场上本来的优势物种蒿草科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草和毒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加上人类的过度放牧,草原大面积退化,最终导致了“黑土滩”的形成。“黑土滩”不仅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使得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减少,也影响到了牧民的生活。其次,由于藏区对外交流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牧民消费留下的垃圾日渐增多,散布在湖泊、河流和草原,改变了传统以牧业产品循环利用的模式。最后,随着年保玉则知名度的扩大,各种背包客和驴友纷至沓来,游客干扰动物、打鱼打猎、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日渐严重。湖泊甚至雪山生态系统都受到影响,进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全球环境研究所自2013年起便开始凝聚社区力量保护三江源生态,通过协议保护机制推动社区层面的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支持社区发展负责任的生态旅游服务,并培训牧民发展传统手工艺,开发生态友好产品。迄今共有11个社区的200多位牧民接受了培训,101个示范户签订了《生态管护协议》,成立了5个生态经济发展合作社。其中,隆格村通过规划合理的草场管理并寻找替代生计,逐步开展社区气候适应。

社区气候适应中的利益相关方

  项目开始前,全球环境研究所组建专家团队,对隆格村生态环境、资源禀赋进行了本底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以参与式方法与社区代表讨论社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提出隆格村适应气候变化的社区协议保护机制。
  所谓社区协议保护机制,即在某个需要保护的区域,通过利益相关方签署协议的形式,把保护权和有限开发权赋权给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缓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破坏。针对气候变化下的社区生态威胁,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等,专家团队对在隆格村开展社区协议保护中三个核心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识别,分析了各个利益相关方角色以及在社区气候变化适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识别的三个重要利益相关方包括: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政府部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5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千米,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保护区;保护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保护区管理局在对广大的区域实行保护时面临较大的挑战。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于2007年开始开展以参与式协议保护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共管工作,将社区共管作为三江源生态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式。
  201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由青海省林业厅管理、指导和监督,包括湿地保护、防治荒漠化、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因此青海省林业厅也是隆格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利益相关方。为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与青海省林业厅、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青海省林业厅负责项目的监督和指导,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隆格村签订协议,授权隆格村在保护区内开展气候适应行动和生态保护行动,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物质支持,社区从政府获得特许保护权。

  隆格村社区
  根据《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原住民和地方社区有权利参与到本地区发展工作中,他们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和传统应加以尊重和保存。三江源区的当地居民99%都是藏民族,他们千百年来在这里游牧,历来有保护环境和管理资源的文化和传统,并融汇在藏传佛教中传承。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形成了敬畏自然、珍惜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这与政府、NGO等利益相关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不谋而合。
  此外,中国广大的农村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也是气候灾害多发地区。社区居民作为直接受影响的群体,理应被赋权参与到气候变化适应的行动中来。社区作为利益相关方包括三个层次:社区、社区内小组以及个人。社区即为隆格村,社区内小组包括隆格村村委会、生产合作社等,个人主要分为社区带头人、部落首领和其他村民。根据本底调查发现,隆格村村委会、社区带头人和部落首领对气候变化有较多的认识,且对于社区参与生态保护有积极性和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社区带头人尖木真也有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可持续生计的强烈意愿;隆格村作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面积,也符合与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保护协议进行社区共管的条件。为此,我们通过与社区协商,决定社区成立一个全村牧民家庭参与的合作社对接项目,成为社区项目落地实施的利益相关方实体。

  第三方公益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
  从2005年起,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已在中国四川、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等多个西部省份以及缅甸开展社区协议保护的示范和机制推广,积累了较多经验。在隆格村项目开始前,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已同青海省林业厅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了5年的合作备忘录,三方同意共同推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相关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作为政府机构代表监督指导项目实施。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作为项目启动方,促成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达成协议,授权社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活动。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还与社区达成项目协议,投入启动资金,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对社区开展气候适应能力建设。此外,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联络其他环保NGO,通过共同设计活动或委托部分任务等形式开展社区合作,为隆格村提供知识和工具等。在隆格村项目中,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处于中心地位,联结协调社区与其他各个利益相关方,扮演最关键角色。

三江源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协同行动案例

  项目于201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进行了4年时间。结合社区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和资源特色,项目首先确定了以当地濒危物种(雪豹、麝、白唇鹿、藏鹀、黑颈鹳、丹顶鹤)栖息地及鄂木措湖周边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约8700公顷范围作为保护对象,划定社区保护地。以气候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作为主要威胁,通过推动隆格村与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保护协议明确保护权益;面对气候变化对牧场及畜牧业的影响,结合社区禀赋和村民发展意愿,对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可持续生计进行能力建设,协调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最终推动社区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社区基础研究。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西南大学资环学院开展了“三江源地区农牧民草场经营模式及可持续的替代生计调查”基础研究项目。通过对三江源地区197户牧民生产生活、生计策略和草场管理等的深入调研,掌握了三江源地区牧民在草场经营、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和意愿等基本情况,为三江源气候变化适应、开展生态服务型经济项目的科学设计和布局提供了参考。
  二是设计社区保护框架策略。基于研究和参与式调查讨论,最终与社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成一致意见,开展以社区协议保护为中心的社区保护框架策略:
  划定保护和行动边界
  此片区虽属于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所管辖的政府保护地,但草场经营权又属于社区牧民。在全球环境研究所的协调下,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久治县白玉乡隆格村委会第四社签订了《三江源社区生态管护协议》,划定了协议保护区范围,四至界限为:冬窝子东至索合日麻村边界,南至隆格一社边界,西至隆格三社边界,北至哇尔依边界;夏窝子东至阿坝边界,南至俄科一社边界,西至俄科二社边界,北至索合日麻村边界;保护总面积为8700公顷。设定管护期限,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制订社区保护计划
  社区成立环保小组领导开展社区保护活动,制定保护要求和规范,包括科学管理牧场、例行生态巡护、河流湖泊水质监测、垃圾清理和处理等。2014年年底,隆格村的20多位当地牧民环保人组成了生态环境小组,在协议保护区域开展巡护,阻止盗猎盗伐,修复退化草场,清理垃圾,维护鄂木措湿地及周边雪豹、藏鹀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具体措施包括:巡护组每月开展一次全域巡护,清理草场和水源垃圾;全村同意清退外来草场的租赁者,将所有外租的草场收回本村管理,以减轻夏季草场的放牧强度,使夏季草场得以修养生息;选择不同水源监测点,开展社区水源的水质监测,每月定期监测一次,记录水质变化;对进山驴友开展环保教育,并清理扎营留下的垃圾。
  实施社区发展计划
  为了保障社区保护和适应有可持续资金,以社区为主导,各方共同制订了社区发展计划和保护资金回馈机制。2014年,隆格村成立了传统手工艺小组、生态牧业小组、生态旅游小组,全村(社) 53个示范户加入项目。手工艺小组召集20多名牧民成立手工作坊,开展藏传手工学习培训, 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纯手工艺品,成为合作社主要收益来源;生态旅游小组成立马帮,对驴友进行生态旅游服务并开展环保教育;生态牧业小组主要由妇女和老人组成,成立互助的放牧小组,拆除大部分草原围栏,实施自由放牧。合作社的所有收益将按不同发展年份,按一定比例返还用于社区环保的必要花费,如保护工具购买、巡护油费补贴和优秀环保人奖励等。
  为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全球环境研究所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机构合作,根据社区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实施一系列的能力建设培训。如生态服务型经济技术培训、手工艺品开发、设计和制作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培训、市场开发与营销培训等,使合作社经营逐渐规范化、稳定化和现代化。
  设立社区基金,建立社区项目长效机制
  2014年,为保障社区项目自我长效运转并设定退出机制,本项目在隆格村建立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小额信贷基金”,初始资金5万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拥有基金的所有权和监督权,委托社区合作社成立的领导小组管理。基金的管理办法由社区主导协商制定,全体村民集体通过。签订保护协议的牧户及合作社,可以从中贷款发展环境友好产业。章程规定社区基金利息的50%必须用于社区保护活动。由此,社区基金能够一直存续,并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使社区环保的花费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行动成效评估

  草场管理趋于合理,生态改善明显。调查显示,隆格村牧区放牧强度降低,夏季草场恢复明显,草地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在社区巡护工作开展后,保护地内盗猎下套大量减少;鸟类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维护,湿地湖泊水源垃圾消失;游客干扰野生动物的行为逐年减少。
  村民收入增加,社区生活改善。合作社每年接到5万~8万元订单,并在久治县旅游集散中心免费获得政府支持的商店,预计合作社走上正轨后每年收益达30万元以上。社区基金由5万元增长到7万元,贷款支持了合作社20多户牧民生计发展;依靠生态旅游和手工艺,目前牧民平均收入增加了1~1.5倍。
  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突出。社区关系实现了重构,从分散破碎的个体转换到以公共事务为基础的新型集合体,实现了在公共资源上的共同管理,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向整体化发展,并逐渐恢复。社区牧民不再争夺草场资源,而是共同开展保护行动,社区团结成为村民感受最深的变化。而在个体上,仍然保留了基本的家庭模式,但经济收益得到提高。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弹性增加。隆格村的模式已经成为青海省牧民社区的典范之一。

(彭奎,中科院生态学博士、马里兰大学博士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经理)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

加强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 推动人与

加强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