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川在行动

时间:2021-10-08 14:13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陈尧 向柳

字号:TT
  今年以来,林草碳汇、碳中和债券、碳中和产业基金、碳中和生态圈……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新闻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工业经济大省和清洁能源大省的四川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呢?

斗真碰硬,严控“两高”项目发展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任务。4月23日,省政府黄强省长在成都督导时就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严禁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由乱投钱搞“烂尾工程”。
  紧接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于6月8日联合召开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区、市)政府的重要会议,聚焦“两高”项目分类处置。
  8月18日,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罗文,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红色预警的3个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发挥优势,打造清洁能源走廊

  四川是全国清洁能源资源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省份,碳达峰、碳中和为做好“水、风、光”这篇大文章带来了新的机遇。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高质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先进水平的沿江清洁能源走廊和产业集群。
  《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风电资源开发若干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将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个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到2025年年底建成光伏、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
  今年6月,一批大型重大水电项目也密集投产。6月16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12台85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可年均替代减排二氧化碳3050万吨。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30日,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抓住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地区和企业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中抢占一席之地。成都市提出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加快编制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方案。
  东方电气开工建设氢能产业园,加快打造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宜宾市与宁德时代签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协议,以宜宾三江新区为重点,建设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凯盛(自贡)新能源太阳能新材料一期项目在自贡投产点火。
  传统产业主动谋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发出全省首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呼吁钒钛钢铁低碳转型。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团揭牌成立,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短流程绿色炼钢集团。

创新引领,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战线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四川大学联合东方电气集团等单位组建全国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研发方向。西南石油大学挂牌碳中和研究院,设立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零碳能源系统、储能技术、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4个研究中心。
  绿色金融创新迈向2.0时代。人行成都分行实施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对碳减排企业的融资支持。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在成都新都区发行。
  此外,四川也是林草碳汇的“沃土”。《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还将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微碳汇”模式,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

注重参与,推广社会活动碳中和

  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社会活动层面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根据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统计,截至7月底,累计实施碳中和场景已达96场,累计参与人数突破8000人次,累计消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成都“碳惠天府”核证自愿减排量1991吨,相当于近10万辆低油耗小汽车停驶一天。其中,诞生了全国首个国家碳中和大数据园区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以及碳中和婚礼等新场景。
  成都市“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上线启动以来,已有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订“碳惠天府”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合作协议。

(陈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向柳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