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无废城市”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时间:2023-05-12 08:4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张宏伟 胡华龙

字号:TT
       “无废城市”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工业领域固体废物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尾矿、冶炼渣、煤基固废、工业副产石膏、赤泥等,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2021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6.75亿吨,综合利用量20.4亿吨,贮存量8.1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60%。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对工业领域明确提出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

       由此可见,推动“无废城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固体废物治理的主题、主线,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深圳、包头、威海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特殊地区作为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经过2年的探索实践,试点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到监管体系都积累了初步经验,为全国进一步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下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筛选确定全国113个地级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城市在编制各地方案时积极落实工业领域相关任务,在落实方案时进行探索创新,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期间,试点城市通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工业领域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改革举措和典型经验(见表1)。例如许昌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煤焦化生态工业链,实现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净”;探索建设河南省首个再生资源信息平台和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实现废旧金属源头精细化分类管控。盘锦以“链长制+ 产业基地”的模式推动石化及精细化工转型升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6.6%,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2%。包头市加大落后产能淘汰,累计建成3个绿色园区、15家绿色工厂,完成14个绿色设计产品,实现包头市新能源装机528万千瓦,折合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00余万吨/年。铜陵探索形成“固废处置+生态修复”模式,将废弃露天采坑生态修复与I类一般工业固废钛石膏处置场建设有机结合,在废弃矿坑建设渗滤液导排收集系统、截排水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实施封场覆土绿化、山体种植槽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对废弃露天采坑进行生态修复。       

       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期间,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积极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城市和地区通过积极探索创新,率先在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发布“无废指数”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开发“浙里无废”综合应用,构建了“1+7+N”的“无废”智治四梁八柱;发布省级绿色工厂、园区评价导则,推动1202家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新增国家绿色园区3个、绿色工厂 50家。山东省将“清废行动”列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对各市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压实排查治理责任,创新建立遥感疑似问题和信访举报问题“两张清单”,率先在全流域启动“清废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问题。

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试点期间和“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初期,一些城市经过探索创新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废城市”建设在工业领域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一是矿业固体废物仍以尾矿库等形式的贮存为主,综合利用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在我国,矿业固体废物是我国产生量最大的一类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是指开采和洗选矿石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当前矿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大、利用率低,导致尾矿等以尾矿库贮存为主。据国土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 全国仍有尾矿库9656个,2017年,我国尾矿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已超过600亿吨,部分地区历史遗留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除此之外,水泥、混凝土、砖、砂石骨料等建材生产作为消纳工业固体废物的重点行业,综合利用产品市场空间十分有限。

       二是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缓慢,固体废物产生缺少有效控制。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和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等。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体系中,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应用不足;二次资源在生产原料中占比不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拆解、回收等的产品绿色设计开展较少;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开展废弃产品回收利用的绿色供应链设计相对滞后;固体废物产生环节源头分类不足,固体废物制作的产品品质较低等问题,导致大量固体废物难以资源化利用。

       三是技术设备存在弱项,工业领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程度较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工业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瓶颈、设备瓶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科技支撑不足。例如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急需的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锰渣、赤泥、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少经济可行、高附加值、规模化利用的技术,综合利用率仅为5%、7%和40%左右,镁渣、电石渣等固体废物缺乏先进适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四是法规标准尚不完善,资源化利用产业缺少标准规范和引领。突出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制订的资源化利用产品有害物质限值标准较少,远不能满足大量资源化路径的需求,消费者对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加大了资源化利用产品进入正常的工业产品市场的难度。

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筛选确定全国113个地级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各城市和地区已基本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不折不扣地推进方案中确定的工业领域的相关任务与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系统推进。首先,统筹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与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例如试点期间雄安新区将试点工作与新区规划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威海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建设“精致城市”的有力抓手,瑞金将试点工作与红色旅游、绿色转型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第二,统筹水、大气、土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协同推进。第三,统筹多源固体废物协同治理。工业领域门类齐全,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种类较多,不同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技术路线、处置设施之间具有互补优势,通过建设集中化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或者园区,可以实现设施共享,协同处置,提高规模化程度,有效减少二次污染,破解“邻避效应”。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围绕工业固体废物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地制宜,分地区、分行业选择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针对一些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资源化程度低、无法就近利用处置的项目,从严审批。针对钛石膏、磷石膏等难消纳工业固体废物行业,研究制定“以渣定产”策略,倒逼企业主动消纳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促进工业发展循环可持续发展。在提升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实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推动建成一批“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加快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减碳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统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修订。全方位引导促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积极推动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等,继续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如重点攻坚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重点装备技术研发。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共性问题研究,如加快研究解决赤泥、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难题,围绕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废物再利用等环节,加速推进资源节约与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研究将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综合管理体系, 对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与流向监测,提升工业固体废物整体风险管控水平。

       四是加强项目融资。工业领域尤其是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缺口较大,需要更加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转型金融支持。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集中支持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等重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积极申报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项目融资模式试点,解决城市融资难题,增强城市“造血”功能。引导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逐步向“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领域聚集。综合运用价格机制、财税政策、金融等经济手段,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激励机制。


       【张宏伟、胡华龙,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