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时间:2023-05-12 14:3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马嘉乐 刘刚

字号:TT
       塑料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工业生产到衣食住行,塑料制品几乎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塑料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积极探索塑料使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下应对塑料污染的重要内容。“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塑料污染的治理、塑料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链条治理”是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基本路线

       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对塑料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对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积极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流通、回收、利用、处置各个环节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构建从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到废弃后处置的闭合式循环发展模式。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塑料污染治理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用全链条治理的理念深化塑料污染治理的力度与广度。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方面,明确提出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强调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无废城市”建设是塑料污染治理的有力抓手

       废塑料来源广泛,涉及工业领域的下脚料、生活领域废弃的塑料制品、农业领域废弃的农膜、流通领域的包装废弃物等,是“无废城市”建设中重点管控的固体废物之一。“无废城市”建设对推动废塑料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力抓手。一是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废塑料源头减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可以引导社会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以及废塑料的产生,养成绿色低碳、节约适度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推动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从源头解决城市塑料污染问题。二是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可以从城市整体层面持续深化废塑料管理改革,统筹城市发展与废塑料管理,在“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下一体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塑料污染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水平。三是通过“无废城市”建设,促进塑料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塑料产业升级,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塑料产业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循环再生的发展方式,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废城市”建设中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塑料污染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工业、农业、生活等多个领域。“无废城市”框架下塑料污染治理主要围绕“禁、限塑”政策的制定以及塑料制品的减量替代、垃圾分类、废塑料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公众教育普及等方面推动全链条治理,对于部分沿海城市则要求对浮漂、渔网等海洋塑料制品的材料进行环保升级。

       强化塑料污染治理顶层设计
       严格落实国家塑料污染治理相关要求,将塑料污染治理纳入“无废城市”建设重要任务之中,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出台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研究制定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地方性法规及标准体系。开展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企业生产摸底排查,严格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准入,逐步淘汰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工艺,加强可替代产品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开发替代产品。

       促进塑料制品源头减量替代
       “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积极推动塑料制品源头减量替代,重点在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提出多项措施,强化绿色制造引领,压实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责任,加强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执法监督,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在绿色生产方面,禁止生产列入禁止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鼓励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在邮政快递行业,推广绿色快递包装,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快递包装和胶带的使用,推动快递业务实现电子运单,提升循环中转袋(箱)的应用比例,建立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培育可循环包装新模式。在农业领域,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重点推广全生物降解农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废弃农药、化肥包装物产生量。在沿海区域,通过推动渔网渔具回收、取缔养殖用泡沫浮球,推广可替代环保养殖渔具使用等方式,减少渔业废塑料的产生。

       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化回收
       推进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规范废塑料回收市场,提升行业回收水平。优化城镇废塑料回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在有条件的居住区细化可回收物投放容器设置。从回收网点、分拣中心、信息平台等方面规范回收体系,统一再生资源回收专用车辆,推动电商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再生资源信息统计体系。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通过上下游企业协调合作,加强塑料制品生产的源头绿色设计与废塑料精细化回收分拣,实现塑料制品最大限度的回收再生及正确的塑料回收引导。

       提升塑料废弃物利用处置水平
       支持大型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规范化经营,开发和应用废塑料再生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逐步拓宽应用领域,提升回收利用水平,进而提升再生塑料制品的高附加值,推动再生塑料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大化学回收等废塑料再生新技术研发,探索化学回收等高效、高值和环境友好的回收利用手段,解决低价值、混合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瓶颈问题,提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通过辐射上下游,对相关产业的合成、加工、应用和废弃物处理采取全方位、全链条回收利用,提升各产业的循环再生利用能力。对不可循环再用的塑料废弃物按照生活垃圾运输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清运,并及时转运至终端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置。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再利用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合作,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提升农用废旧薄膜回收利用率。

       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优先选择绿色饭店、绿色旅游景区、绿色商场等。推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实行无纸化办公,建立政府采购绿色办公用品清单。发挥外卖平台塑料餐盒个性化选择、连锁超市塑料包装瘦身、农贸菜市场集中购销等示范引领作用,限制大型超市、星级饭店、大型餐饮企业、大型菜市场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及餐具,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范围,削减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开展“限塑令”等相关政策宣传,向中小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进一步动员广大市民群众自觉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向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

“无废城市”建设中塑料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无废城市”建设期间,各城市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因地制宜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制度体系建立、一次性塑料使用与废塑料源头减量、废塑料分类回收、农膜回收利用等方面,形成多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有效提升了塑料污染治理的成效。

       建立白色污染综合治理的制度体系
       三亚市制定《三亚市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三亚市推进海上环卫工作实施方案》等与白色污染治理相关的市级法规、制度、方案共计8项,局级制度方案15项,基本建立了“源头禁止+中端管控+末端治理”的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形成“陆上环卫+河流清废+海上环卫”机制的有效衔接。据统计,通过实施“禁塑”,每年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使用量将降低8000吨,回收废塑料4万吨。截至2021年底,“禁塑”措施覆盖率达80%以上;一次性不可降解地膜产生量降低10%,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塑料农膜使用量降低约90%;通过推广绿色农业防控技术,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物产生量下降约8%;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瘦身胶带”封装比例均超过99%,节省传统多联面单超过80%,较60毫米宽胶带节约25%以上。

       探索废塑料智慧分类回收利用体系
       2020年7月,宁波市启动世行贷款宁波城镇生活垃圾智慧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致力于推动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利用,减少生活、工业、农业等方面塑料垃圾污染,深化推进塑料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开创性地填补了国内治塑、限塑理论研究和实践空白。依托全品类智慧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及“两网融合”平台,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智慧车联网物流、人工服务+智能物联网”、 AI图形识别技术及服务,建立一个“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的绿色智慧型回收体系,全面推进垃圾源头精准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2021年回收城镇生活类再生资源68.02万吨,其中回收塑料废弃物约10.2万吨,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7.76%。

       试点推广农业塑料残膜回收利用体系
       广东省以回收、处理等环节为重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农膜或标准地膜,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强度及耐候性能等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试点并推广“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圳市创新“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机制试点,按照2元/千克标准对农户进行补贴。回收的农膜中可资源化利用的废旧白膜运往专业单位进行再生利用,难以资源化利用的废旧黑膜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对农膜利用企业给予1000元/吨费用补贴,全市地膜回收率达90.61%,农膜回收率达96.29%,回收农膜100%实现无害化处置。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更大的成效。


       【马嘉乐、刘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