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优美乡镇 >

霍山县单龙寺镇:特色产业绿了乡村富了农家

时间:2022-10-24 09:16来源: 人民网作者:何顺心

字号:TT
       秋日的单龙寺镇,风吹茭叶、茭浪层层,正是一番丰收好光景。茭农和志愿者们一脚泥一脚水地穿梭于茭田中,手里捧着刚收割下来的茭白,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这样的丰收场景并非只出现在茭白田中,近年来,单龙寺镇创新“镇村抱团”的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原则,综合考察各村气候条件和区位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了“茭白种植”“药材种植”“林下养殖”“品牌民宿”等一批特色产业,旨在让农业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

茭白种植吃上“定心丸”

       单龙寺镇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但因地处山区,山地多、耕地少,种地效益差,外出务工人数多,一些田地利用率低。在乡镇党委政府的谋划下,在迎水庵、单龙寺、双龙三村种植茭白500余亩,为60余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推进茭白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是一大难题。一开始,一些村民们心存顾虑,担心茭白种植风险大、难挣钱,为了破除村民的后顾之忧,村“两委”带头进行土地流转,上门宣传种植条件、政府政策,给农户算好经济帐,最终完成茭白种植园的土地流转工作。

       茭白种植步骤繁琐,从土地休整、播种、施肥、除草、除虫到定期养护、成熟采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天道酬勤,在单龙寺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调配下,经过工人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劳作,迎水庵村、双龙村茭白基地在9月底10月初迎来了丰收季,预计总产量30余万斤,实现增收70余万元。

药材种植开出“千金方”

       近年来,单龙寺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在下辖部分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截至目前,单龙寺镇已种植发展了550亩黄精、300亩石菖蒲,不仅为调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力,而且实现了周边群众不出远门就能务工就业。

       为进一步扩大中药材规模,发挥中药材集聚优势,乡镇党委抓住羊肚菌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发展机遇,开辟羊肚菌种植基地,在专门羊肚菌种、专业化肥和专业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联合东风桥、双龙两个行政村流转30亩土地用于羊肚菌种植。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莅临现场指导羊肚菌基地土地改良技术、种植技术。

       “兄弟村长势喜人的黄精、石菖蒲经验在前,村民的干活积极性更加高涨了。种植中药材,不仅能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还能解决村里闲置劳动力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好产业。”乌牛河村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道。

林下养殖下好“先手棋”

       为拓宽村集体经济营收渠道,帮助农户发展产业,单龙寺镇双龙村主动谋划、率先布局,采取“三个主动”,发展林下综合特色种养业。流转山场近50亩,建设猪、羊标准化养殖基地,采用“固定收益+分红”的模式,与吴海俊等养殖大户合作经营。养殖大户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赴阜阳、霍邱、叶集等地考察山羊品种、价格、饲养气候等因素后,购买本地山羊80只,外地山羊30只,采取本地山羊和外地山羊混养的方式,提高山羊品质。

       在镇村干部和养殖大户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山羊和外地山羊顺利实现繁殖、保种、饲养、改良,已繁殖小山羊20多头,养殖户增收明显,既解决了养殖大户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营收渠道,更为单龙寺镇开展林下综合特色种养提供了成功案例和经验借鉴。

民宿旅游打造“康养地”

       近年来,单龙寺镇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依托“田野乡间、湖畔绿地、静谧山谷”等环境优势,主打“度假康养”主题,整合全镇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扫帚河香炉畈打造“屋脊水乡”。

       2021年底,扫帚河村屋脊山景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日出、云海自然景观,每逢节假日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生态旅游蒸蒸日上。为用好生态资源,单龙寺镇党委政府整合资金、精准规划,健全完善“屋脊水乡”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农家小院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图景。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单龙寺镇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规划、人才培训、创业创新等方面下功夫,通过选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以点带面,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绘就单龙寺镇新时代“红色领航,绿色振兴”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