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杂志网移动版

主页 > 自然生态 > 人与自然 >

今年,动物朋友辛苦了!

       “拒绝动物表演,但拒绝不了动物硬要表演。”

       今年,人类都跑出来撒欢了,动物“网红”们也纷纷登场,成为另类的“显眼包”。

       传统的动物明星大熊猫,今年仍旧“熊才济济”。

       成都的“顶流”“和花”凭着三角身材和出众美貌,在一众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世界最好认的大熊猫”;北京的“萌兰”有个不羁的灵魂,当其他熊猫沉迷干笋时,它爬树、挖地道、仰卧起坐、练习一字马,在两年前的“越狱”事件中一“逃”成名,人称“西直门三太子”。



无奖问答之“看背影识大熊猫”:猜猜谁是和花?

       不少新兴网红也强势登场。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漕帮”猴子,凭着“水上漂”的本事,一举进入人们视野;

       水豚化名“卡皮巴拉”,以“被其他动物踩在身上也波澜不惊”的精神状态,成为“情绪稳定”的代名词,作为动物界IP新宠,“水豚”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达16.4亿次。

       别看动物界“争奇斗艳”,看着热闹,其实背后的故事更值得细品。

哈基米,可爱就够了?

       年初,各媒体转发“老马走了”,人们纷纷提问“老马是谁?”直到看见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讣告,才认识了这位陪伴一代80后南京孩子长大的马来熊;年末,故宫的“御前带膘侍卫”猫们集体巡逻,让围观人类被萌到“犯迷糊”。



故宫小猫?此乃“带膘侍卫”

       当然,出道的可不只这些“体制内”的动物网红,不少野生网红们也凭借着机缘巧合出圈了。比如:

       峨眉山的猴子在网红圈可谓“臭名昭著”。从抢零食、饮料、水果,到挠人、掀裙子、骑脑袋……多年来,可谓“斑斑劣迹”。于是今年,当看到景区“人猴分离”政策以及“硬茬”人类与猴“互殴”后,人们只觉得解气:“峨眉山猴子,你们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在青海,一头可可西里的野狼也成功杀入“网红圈”。由于一直被过路的游客和司机投喂,体态逐渐发胖,肉眼可见“圆润”起来。判若两狼的前后对比照,让人们感慨:发胖后,连狼都“慈眉善目”了。

       有些动物实在太火了,以至于人类都要蹭它们的流量了。

       比如走街串巷的“卖崽青蛙”,可怜巴巴地卖着小青蛙气球玩具;进化千万年的人类突然“返祖”,高呼“吗喽的命也是命”;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玲娜贝儿出道两年热度不减,“川沙妲己”屡上热搜。“吗喽”是来自两广地区的方言,意为“猴子”。

       不只如此,《中国奇谭》热映后,心怀“浪浪山”的“小猪妖”遍地;创造力丰沛的年轻人盯上吃剩芒果核,创造了高颜值、毛茸茸的“芒狗”新物种;自办公室孵化出“职场水母”后,引不少打工人效仿,主打反应慢、小透明、无脑但有毒……



四步养出芒果宠物 :①芒果去皮,吃掉芒果肉;②用水清洗芒果,用牙刷去掉残余的果肉;③用吹风机吹干芒果核;④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几天。

       似乎只要套上了动物的壳子,人们更能放飞自我,真假并不重要。正如今年一度流行的“哈基米”,明明是“蜂蜜水”的日文音译,但凭着洗脑旋律和可爱语调,迅速成为小猫代称并泛指一切可爱动物。

       说到底,一些动物网红大火背后,多是人类感情的投射。

动物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不仅网上“动物”多,人们身边的动物也越来越多。

       不少动物直接“登堂入室”,在上千万人类家庭里拥有了“宠物”甚至“家人”的地位。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宠物数量从0.59亿只猛增至1.89亿只。《2023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今年我国宠物数量将增至近2亿只。

       城市流浪动物也在增加。行业估算,我国因遗弃宠物、无序繁殖等原因产生的流浪动物已达数千万只,除常见的猫、狗外,还有蟒蛇、巴西龟、鳄鱼、鳄雀鳝等异宠。

       野生动物陆续进城,不少还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比如广州的“小鸟合唱团”里,有“主唱”红耳鹎和白头鹎,“伴唱”远东山雀和暗绿绣眼鸟;上海的貉会躲在居民楼的通风口或废弃下水道,等烧烤摊收摊后捡地上的烤鸡骨头;遛狗的公园里,灌木丛间可能藏着松鼠和黄鼠狼,野猪时不时在街头出现,猴子还会到人家里“串门”。

       随着城市里“动物”邻居越来越多,被人类撞见几回也很正常。比如今年5月,生性胆小的黄猄熟练地跑过广州白云山的一户院落;11月,一只豹猫闯入了北京的居民社区;上海人对貉早已见怪不怪,根据今年底的“貉口普查”,200多个小区或藏有“一丘之貉”。



今年11月,在房山城关北里社区发现的豹猫(图源:北京日报)

       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野生动物们也在自由生长。

       在大兴安岭,30多种新品种鸟出现在监控上,野生东北虎的踪迹时隔50多年后重现;在青藏高原,曾经蹲点几天都见不到高海拔“社恐”雪豹们,变得容易“偶遇”了,屡屡上影院大银幕;在长江流域,江豚的数量第一次变多了……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人们和动物的距离也不断拉近。

动物朋友们,辛苦了

       其实,与其说是动物们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不如说,动物们回到了本就属于它们的地方。

       千百万年前,大地没有城市,当人类的祖先拿着石头和木棍在山间林地奔跑时,动物们也在各安其所、自得其乐。直到百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动物们要么离开、要么退居“二线”。

       通勤的列车上,人与人摩肩擦踵,尚且有三分火气。如今,在拥挤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动物们的不断“进驻”,让人与动物的冲突也不断发生。

       今年10月,成都崇州的狗伤人事件引全国关注。此后,各地严管养犬牵绳,或是发倡议书、或是设巡逻队,高强度执法的同时也出现“扑杀流浪狗”的争议,养宠物的人和不养宠物的人,对城市动物的态度截然不同。

       且不说养宠物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便不养宠物,人类也无法把野生动物从城市赶走。人与动物共存,是必然的结果。

       和动物“同居”,从来不是“童话公主唱唱歌就行”的简单事情。流浪猫的发情期尖叫,夏季多发的动物袭人,携带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给人类带来的是切切实实的风险;同时,城市高压线、塑料袋、高速路,灭杀鼠蚁的毒物以及人类的投喂,也会让动物陷入危险。


       人与人一起生活,要用法律、道德彼此约束。当人与动物一起生活,同样要遵守自然的法则。比如,保持距离、互不干扰,便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智慧。

       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更可爱的外表、避开人群的路线、用厨余垃圾当新食谱……即便城市最初是为人类而设,动物们也在努力“城市化”。



在贵州,猕猴进城逛公园

       人类自然也要跟上。完善且统一的宠物饲养制度,严密的城市动物管理,正确对待动物的科学理念,都是人们能做且要做的。

       在不少发达国家、地区,人们会防备浣熊进家偷东西,开车要小心野鹿穿行,从而诞生了相应的法律和商业保险来应对它们。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陆续完善和出台相关规范。

       这是人与动物共同生活的大地,人要努力,动物们也在适应。

       动物朋友们,你们辛苦了。 (责任编辑:w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