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理论探索 >

安吉灵峰法庭深耕“绿色审判”

时间:2022-07-11 10:47来源: 法治日报作者:王春 蒋彬炜

字号:TT
       远处是绿意盎然的群山,近处是笔直挺拔的毛竹,走进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头第一间白墙灰瓦的房屋内,一场线上庭审正在进行中。近日,安吉县人民法院“森林法官”在余村“共享法庭”庭务主任的协助下,指导化解一起涉安吉白茶地理标志商标保护纠纷。

       这是灵峰人民法庭的日常。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人民法庭,灵峰法庭立足辖区竹茶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性设立“森林法官”工作机制,深耕“绿色审判”,延伸“绿色服务”,聚焦“绿色经济”,奋力扛起绿色低碳共富样板地模范生的司法担当。

深耕“绿色审判” 守护森林竹海

       “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在案发区域附近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牌,并每月在案发区域附近至少巡逻一次,巡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2019年7月22日,安吉县人民法院当庭发出全省首个《野生动物保护令》,要求非法猎捕人切实担负起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责任,以弥补因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保护绿水青山,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向群众传递“谁破坏、谁修复”的环境保护与修复理念。与《野生动物保护令》一样,灵峰法庭在环境资源案件审判过程中还先后发出了《生态修复补植令》《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等,同时发挥法庭直接执行优势,推行辖区环资案件执前督促,82%的行为人在裁判生效后主动修复,缩短生态破坏影响期。截至目前,已责令破坏生态行为人增殖放流5次、补植复绿70余亩林地。

       灵峰法庭庭长刘方介绍:“2021年12月,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正式落地安吉。借此契机,我们积极探索‘购碳令’机制,敦促当事人认购碳汇落实生态修复,降低修复能耗,这些都彰显了司法生态保护的引导、教育、惩戒、修复理念。”

延伸“绿色服务” 助推生态共治

       今年3月,辖区护林员发现村民张某擅自将自家猪圈建在公益林中,随即劝他拆除。但费尽唇舌却收效甚微,很大原因就是“只说道理不普法,村民听不进去”。于是,护林员将情况反映给林长后,林长立即向灵峰法庭“森林法官”求助。随后,几人一同前往张某家中,向他详细释明了相关法律法规及违反法律规定后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张某表示信服,并在一周后主动拆除猪圈,还在原地补种了松树。

       生态治理从来不能仅依靠法院一家,协同治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灵峰法庭依托“法护两山”智能环境治理与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享信息、共找线索、共商问题,实现环资案件同平台办理,诉前调解、巡回审判、线上普法等功能集聚,为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纠纷防治提供全链条服务,森林和茶园有了专属守护者。

       以审判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文明。2021年,灵峰法庭牵头建立“两山”司法实践展示馆,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生态研学与警示教育,已累计接待2800余人次,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目前,该法庭辖区内行政村“共享法庭”已全覆盖,吸收14名党员干部参与在线生态保护法治宣讲、护林员培训33次,切实发挥法治赋能实效。

聚焦“绿色经济” 护航乡村振兴

       “法官,我只是中标了但是没按时签约,村委会要我按中标价支付租金,这不合理啊!”近日,一起因投标人在农贸市场摊位招投标中标后,未与村委会签订正式租赁协议引发的租赁合同纠纷,在灵峰法庭落下帷幕。法院以村委会未举证证明投标人签订租赁协议并实际承租为由,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在村民集聚区兴建农贸市场是强村富民便民的有力举措,但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对农贸市场等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在尊重市场主体意思自治的前提下还需加强正向引导,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灵峰法庭庭长刘方如是说。

       以绿为底,山水生金。在聚焦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践上,灵峰法庭立足辖区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以法治力量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其中包括激活闲散生态资源要素,主动对接负责县域生态资源整合提升与市场交易的“两山银行”,及时反馈案涉零散闲置生态资源信息,推动产业生态资源实现价值转换。

       灵峰法庭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保护工程,与职能部门合力构建“安吉白茶”等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指导“安吉白茶”地理标志等知产侵权纠纷诉前调解。此外,灵峰法庭还结对47家农业合作社,指导制定农产品电商代运营合同样本,开通生产销售旺季绿色司法通道,推进特色农业保护。在辖区3A级以上景区设立巡回审判点,开展巡回审判、典型案例发布,规范景区、民宿从业者经营行为,就地指导化解涉旅纠纷63件。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