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专家说法 >

科学开展成因调查 举一反三加强乌蒙山区地灾防范——就云南镇雄“1·22”山体滑坡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时间:2024-02-05 16:51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作者:杨旋 李慧

字号:TT
  1月22日5时51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雷家院子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4人遇难。灾害发生当晚,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带领专家组赶赴现场,实地开展抢险救援指导、灾害成因调查等工作。造成此次山体滑坡的原因是什么?镇雄县、昭通市乃至整个乌蒙山区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殷跃平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问: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夏季汛期,为什么镇雄多次在冬季发生山体崩滑灾害?

  殷跃平:
镇雄“1·22”山体滑坡发生后,网上经常看到“为什么是在冬季”这个问题,很多专家也进行了科学解答。根据2020年《镇雄县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报告(1∶10000)》,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镇雄县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与每年的降雨集中时段具有高度一致性,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5月~9月集中降水时间段,其中又以6月~8月为最大,发生在6月~8月的地质灾害约占总数的61%。镇雄的山体滑坡机理更为复杂,不能一句话简单概括。

  2013年1月11日,与此次滑坡相距约20公里的镇雄县果珠乡赵家沟发生了“1·11”山体滑坡。我当时正在现场应急,媒体和当地居民就向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汛期过后的冬季还会发生如此特大的崩滑灾害?我从镇雄高寒山区的煤系地层易灾结构、高陡山坡长期蠕滑和久雨雪天气触发3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从规模上划分,赵家沟“1·11”山体滑坡、镇雄“1·22”山体滑坡虽然均属于中型灾害,但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所以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并产生了“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冬季”的误解。

  问:此次山体滑坡灾害应急调查是如何开展的?获得了哪些初步结论?

  殷跃平:
此次山体滑坡发生后,我带领专家组当天就赶赴了现场,通过无人机测绘和现场地质调查,滑坡的几个方面特征是清楚的。第一,滑坡源区母岩为三叠系飞仙关组等砂岩夹泥岩地层,这一套地层是乌蒙山区典型的易滑地层。第二,岩体被多组密集的节理切割,形成了类似“麻将块”的层状碎裂岩体。第三,下伏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煤系地层,形成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实际上,上部高陡的滑坡源区山体是卸荷松动岩体,一直处于长期缓慢失稳状态。

  第四,现场调查发现,滑坡区上部为节理裂隙发育的砂岩,底部为相对隔水的泥岩,受后缘冲沟与降水补给,地下水在下部启动区富集,岩体较为饱水,被近期久雨雪天气持续入渗软化,最终导致了山体滑坡。经过现场踏勘测算,滑坡堆积体体积约为16万立方米,滑坡高差约250米,滑动速度达每秒40米~50米,滑动距离达388米。

  问:您如何看待“1·22”山体滑坡灾害与煤炭开采区分布的关系?

  殷跃平:
我们认为,在滑坡成因方面应采用“空—天—地—井”一体化综合调查方法,通过外部破坏变形迹象观测、内部地质结构分析以及灾害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综合多源信息,科学分析成因。

  此次应急过程中,我们调动了多方卫星资源,收集了陆地探测-1号、Sentinel-1、RADASAT-2等雷达卫星数据,对镇雄全县和凉水村发生滑坡的山体变形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2017年1月~2024年1月上百期的 InSAR数据分析表明,镇雄县有多处地表形变显著区,山体下沉变形尤为突出,此类变形呈现出大范围、跨山脊、连片分布的特征,不同于常见的斜坡局部变形。

  但就发生滑坡的雷家院子山体而言,因其规模相对较小,且坡体陡峻,植被覆盖茂密,目前所得到的 InSAR形变信息仅揭示了山体存在一定变形,尚不足以直接证明发生滑坡的岩体与采矿活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也要求在卫星研制中要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观测更为细致,同时提高观测频次,降低植被等因素对 InSAR相干性的影响,增强雷达卫星观测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向地方有关部门建议,在随后的分析中加强下伏采空区的分布、采矿方式和采矿过程与山体变形机理的分析。这项工作极为复杂,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必须收集更多翔实的资料,采用综合的调查方法,才能获得更加精准合理的科学结论。

  殷跃平告诉记者,云南省将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乌蒙山区易灾机理、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的系统研究,加大对复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