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绿色行动 >

让青春一路生花——记首批气象部门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

时间:2024-02-29 16:38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吴卉

字号:TT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气象部门青年专家;他们共谱一首新时代的青春之曲——到基层去,到气象部门重点工作、重要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展的地方去;他们共担一份责任——当好桥梁纽带,用青春和热血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

       这一切,源于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选用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支持青年人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启程

       2023年2月初,中国气象局8个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的12名青年专家从北京启程,分赴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锻炼。

       他们平均年龄为34.4岁,其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为党员。

       这是落实《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和“青春奋进新征程”气象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的切实举措之一。中国气象局注重发挥组织优势,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积极为青年人才到基层服务锻炼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工作格局。

       坚持严管厚爱。由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双向“赋能”,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同时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凝练推广经验和做法。浙江、四川、河北等地气象部门建立“帮带制”,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予关心支持。

       注重实践锻炼。安排青年专家深入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具体领域,深度参与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要工作推进,成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对于这趟“旅程”,他们许下承诺——

       “我要在雄安新区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磨砺意志、锤炼作风,在‘未来之城’播撒科技的种子,为‘智慧气象’助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研究员陈军明心潮澎湃,准备在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大展拳脚。



2023年7月21日,庞紫豪在青海省气象台授课。受访者供图

       “我要当好桥梁和纽带,既把好技术好产品带下去,也把需求和经验带回来。”赴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服务锻炼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研究室工程师庞紫豪下定决心。

       “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我会参与相关业务建设,同时学习当地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在暖云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锻炼的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效果评估室高级工程师林大伟锚定发力方向。

       ……

       向着一年前定下的目标,他们稳步迈进。

在路上

       这条路看似规划有序,却不那么好走——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天气气候特征,怎么捕捉?国家级技术如何下沉到省里乃至市县?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究竟有哪些?……种种问题困惑着这些青年专家,也为他们指明了要走的路。

       风雨,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见怪不怪。但,极端暴雨,很可能很多预报员一辈子都遇不到。恰恰,这次进驻天津市气象台的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蒙就遇上了。

       2023年7月23日,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就在那两天,王蒙作为“新面孔”出现在天津市气象台会商室的发言席上,“预计海河流域中东部将达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在此轮极端强降水过程中,她主动担任国家气象中心与天津市气象台之间的信息员和联络员,邀请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专家指导预报服务,运用国家级技术平台辅助研判,“我切身感受到省级气象部门在重大灾害过程应对中的责任和压力,此番经历也让我对海河流域尤其是天津市天气预报机理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关良,被派往四川省气象台锻炼,非常幸运地碰上党的二十大后我国首场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这是他第一次全流程深度参与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谈起这一赛事面临的天气形势,他用“严峻”来形容,“时值汛期,是高温、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高峰时段。”

       面对这一挑战,关良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他和成都市气象台、中央气象台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都大运会场馆智能预警模块,并使其具备高精度监测数据综合显示功能,完成了SWAN 3.0大运会服务板块建设,实现场馆短时临近精准预警。

       眼下,河北雄安新区正在拔节生长。其中,气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雄安新区气象信息化建设正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系统发展室高级工程师韩鑫强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年间,聚焦如何将“气象大脑”系统建设成雄安新区气象信息化的核心系统,他与雄安新区气象局的同事积极探索,不断强化观测、预报、服务、信息保障等全业务链条保障。

       目前,雄安新区气象局已具备开展面向气象服务端的决策服务材料制作、气象信息(靶向)发布、白洋淀流域服务等业务能力。“气象大脑”部分板块已嵌入雄安新区城市计算中心“超算云”平台。

       进驻安徽省气象台的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高级工程师赵威,不满足只停留在省一级层面,主动选择前往水旱灾害易发多发的芜湖锻炼一个月。在那里,她利用芜湖百年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构建了降水极值分析模型,建成芜湖百年降水重现期产品,集成至芜湖城市大脑“芜湖智慧气象先见系统”。



赵威正在为天气会商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这仍然不够。她又进一步下沉到芜湖市基层台站开展工作,并促成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党支部与安徽省气象台、六安市气象局、金寨县气象局联合开展“三联促三动”国省市县四级党支部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

       忽如春风来,处处气象新。12名青年专家主动深入到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百姓有需求的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获得赞誉:“他们为地方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归程

       这一年,有狂风暴雨,也有“烫手山芋”,但这又有何妨?处于前方的气象部门青年专家放开手脚、冲锋在前,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地方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疏通地方“堵点”——

       “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系统发展室工程师徐达在江苏省气象信息中心交流时,发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在江苏上线后,2020年前的一段历史数据资料有所缺失。而气象信息需要完整扎实的数据基底,补齐历史资料尤为重要。通过一次次调试上传,徐达最终将问题解决,有效保证了气象数据资料国省一致。

       故障及时修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应用室高级工程师古庆同融入贵州省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日常工作,参加汛期雷达巡检时,发现毕节、都匀等地雷达拼图上出现一个环。他连夜对“大圆环”数据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推测可能是雷达信号处理模块的数据问题,并联系厂家对雷达设备问题进行确认。随后他与同事分赴雷达站,进行雷达终端软件和信号处理模块的升级更新和调试工作。

       补充国家级力量——

       经验带上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业务培训部高级工程师张昕发现浙江气象部门特色做法,邀请自己所服务锻炼的浙江省气象台的台长罗玲、首席预报员郭巧红,以及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技术科科长任晨平等专家“走出浙江”,围绕“海洋气象预报”,在国家级气象培训活动中交流分享经验做法,有力促进了国省技术交流。

       合作深下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周芳成主动促成进驻单位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派出单位达成合作,双方共同申请的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航天专项指南——“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在航天空间天气保障中的应用研究”,将为海南航天发射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航天保障气象服务。



5月24日,周芳成(左一)赴三沙市永兴岛检修中国气象局三沙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并与三沙市局业务一线人员开展座谈。受访者供图

       增长个人才干——

       “在吉林省气候中心,我第一次当新闻发言人,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和媒体非常关注气候变化。”这一年,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捷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上与基层开展交流学习,还在科普宣传、法律法规、纪检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上充分历练、壮实筋骨。

       归程,并不意味结束,而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首批12名气象部门青年专家纷纷表示,这一年很好地补上了基层这门课,未来将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脚踏实地、千锤百炼,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如今,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正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系统性工程坚持下去、成为品牌。龙年春节后,第二批16名青年专家将带着梦想,继续将先进技术、优良作风带下去,将基层心声、基层智慧带上来,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