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先锋人物 >

庆祝建党百年|奋斗的岁月 美好的人生

时间:2021-07-01 10:07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王小玲 魏然 李欣

字号:TT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一批扎根在基层、奋斗在一线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受到了隆重表彰。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他们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广大共产党员奋战在生态保护、治污攻坚一线,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这次受到表彰的功勋党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将激励更多党员干部,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向功勋党员致敬!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李欣

  “欢迎功勋党员,向您致敬!”伴随着少先队员们的欢呼声,“七一勋章”获得者集体亮相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他们颁授“七一勋章”。

  “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始终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战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其中,就有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功勋党员。他们虽然来自平凡的岗位,却用不懈的奋斗,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周永开:一生追随党,赤诚为人民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周永开的一生始终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

  1945年初秋,17岁的周永开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枪林弹雨中,他用忠诚与无畏践行着“永远跟党走”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

  “不是为个人入党,而是为广大的劳动人民,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周永开挨家挨户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走遍周边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引导当地老百姓放下斧头,加入到护林队伍里来。

  入党76年,周永开始终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不仅护林,还带头发动当地村民,常年坚持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已成功造林800余亩。

  “为党工作不离休。”退休后的周永开,依然战斗在为民服务的一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达州万源花萼山的生态保卫战中,并最终促成了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石光银:在荒漠中种植希望

  “我一辈子只干这么一件事,就是治沙造林。”石光银是治沙造林的模范代表,20岁担任大队长,开始带领群众治沙,一治就是40多年。

  1984年初,石光银和7户农民成立治沙公司,承包了3000亩荒地治沙造林。“以前什么也没有,连根草也不长,风刮过来,昏天黑地,家里还要点灯。”回忆起以前的风沙肆虐,石光银仍记忆犹新。

  为了治沙买树苗,石光银全然不顾家人的反对,卖了家里的牲口,也要解决当地沙漠化问题。

  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下,石光银不畏艰难,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建起了一条百余里长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看到沙海变成绿洲,荒漠变成良田,石光银说:“把沙治住了,对老百姓有利,老百姓过上了好光景。我是共产党员,我干得再苦再累,死在这个沙窝也要干。”

  为了让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代传下去,石光银创办了两所学校,他感慨道:“今后治沙就要靠娃娃们了。”

  如今,家乡生态变好了,石光银又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终于,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今天的“金饽饽”。

  廷·巴特尔:牧民心中的“巴特尔”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人如其名的廷·巴特尔,也被当地牧民称为英雄。

  1974年,廷·巴特尔下乡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看到牧区落后的环境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面貌。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返乡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萨如拉图亚草原。“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

  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曾经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世纪80年代,由于牧民无序的生产方式,导致草原变成了黄沙。为了让草原再次绿起来,廷·巴特尔苦口婆心地说服牧民要科学化放牧,但大家并不支持,也不理解。

  “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理解我,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于是,廷·巴特尔首先在自家牧场实行“围场轮牧”。牧民看到了经济效益后,也逐渐开始信任和支持他。

  为了阻止草场沙化,他又提出“减羊增牛”、“少养精养”的观点。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永开、石光银、廷·巴特尔……29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功勋党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奖仪式上所说:“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就是各条战线党员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忠诚铸魂锻造“王牌铁军”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


图为总队执法人员在河岸边水泥管口内私设的排污管口采集水样。

  中国环境报记者魏然

  6月28日,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当选的集体。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以下简称总队)牢固树立为民宗旨,以“党旗红”引领环境监察执法各项工作,忠诚铸魂锻造环保执法“王牌铁军”,为守护美丽福建筑牢绿色屏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队突出政治建设,厚植为民情怀,将创建有灵魂、有血性、有规矩、有载体、有温度的“五有”支部作为工作主线,持续开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将执法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成效常年居全国前列。流域执法、信访改革、亲清服务、信用评价、打击危废等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16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扬、推广。2018年总队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头雁”领航,急难险重冲在前

  “我是党员,多安排我点活儿,这个案件我来办。”“我是年轻人,想为环境执法多尽一份力。”……总队负责人李新国感慨地说:“关键时刻,没有一人退缩。党员带头干,大家抢着干。”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有十多位党员业务骨干常年在外奔波,年均出差近100天。2020年面对严峻疫情,总队干部全员到岗、逆行而上,检查涉疫重点单位488家(次),排查整改薄弱环节534个,确保医废处置日产日清,严防二次污染。巾帼不让须眉,战“疫”集结号一吹响,环保女兵叶丽萍就主动请缨,深入防控一线督导检查,一待就是36天,在驻地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头雁”领航,冲锋在前。环保老兵蔡建龙一年365天近200多天在外出差,全年奔波里程达几千公里。几年来,他多次组织“夜查行动”“零点行动”“黎明行动”,凌晨起床奔赴一线、冒雨冒险排查、钻草丛下深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工作常态。


图为总队执法人员查看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干环保就得吃得了苦、经得了脏、受得了累。有时候外出执法一去就是一天,别说吃饭,忙起来连口水都喝不上。”蔡建龙说,“执法就跟‘打仗’似的。我们最开心的就是斗智斗勇‘破案’带来的成就感。”一次,接到群众投诉漳州一家酸化油生产企业向九龙江偷排废水后,为了第一时间收集证据,蔡建龙和陈思等人在江对岸连续蹲守近半个月。摸清涨退潮和排污规律后,凌晨2点他们划船过江,又在齐腰深的黑臭淤泥中蹚了近千米,当场抓住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行,出来时已成泥人。

  在担任大连排查工作组现场组组长期间,蔡建龙在排查三台乡某海参育苗场排污口时,发现排污口正在排放黄色浑浊废水,而排污口边上的地形复杂,乱石较多,给采集水样带来困难。凭借多年执法工作经验,他身先士卒,凭借敏捷的身手越过乱石堆,爬到排污口边,一只手以地面为支点,另一只手伸至排污口附近完成高难度的采样任务。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据了解,2018年以来总队组织1362人次参加国家环保专项行动,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先锋队,带动派出人员争先创优,有235人次获生态环境部致函表扬,居全国前列。

  聚焦民生,锐意进取敢为先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聚焦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总队真抓实干、动真碰硬、攻坚克难。

  “已完成207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环境问题整治,计划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千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在陈思的工作日志中,仅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作就记了整整5本记事本。如今他的手机微信上弹出最多的信息就是各地水源地保护工作进展。

  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继率先完成饮水安全“六个100%”目标后,福建省又将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拓展延伸至农村。农村水源地点散面广,涉及1743个水源地,每个水源地都要划定、排查、保护,工作十分艰巨。带上干粮,在山间僻道徒步前行几公里,已成为陈思巡查水源地的家常便饭。“一些山道杳无人烟,蛇虫时常出没,我们就随手捡些竹条开道。说实话有点害怕,但一想到能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就觉得干劲十足。”陈思说,“只要没有及时跟踪掌握到水源地工作的进展,心里就觉得特别的不安。”

  “对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精准亮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据信访中心李建飞介绍,总队将信访办理与执法工作有机衔接,实现信访问题从程序办结向群众满意转变。2020年,全省信访投诉总量同比下降近一半,降幅排名全国前茅。

  福建环境执法大练兵综合成绩已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9个设区市全部获评过全国表现突出集体,各设区市至少有一个县(市、区)和两名个人获评全国表现突出个人。自2016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启动以来,总队周水燕每年负责大练兵案卷审核等工作,每年审核案件上百个;他认真负责,赴九市一区开展巡回指导,按照国家执法大练兵关于提升执法规范化要求,帮助基层查漏补缺,提出具体改进清单,提升基层执法能力水平;完成强化监督定点帮扶的工作任务后,他又立即投入全省大练兵组织工作,并按时上报省总队及4个市、4个县、10名个人的参评案卷、事迹材料等。“周科长,我们办案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哪里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今,他已是大家眼里的执法大练兵专家。

  通过执法大练兵,对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出重拳、用重典、动真格;对重点案件专案专办、靶向攻坚;对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不查实不松劲。2020年全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比2017年减少63.9%。“破案快手”“斩污精兵”……百姓们纷纷点赞。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最高标准。”李新国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铁军”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重整行装再出发,用铮铮铁骨和血性情怀守护“生态美”,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在环保科研路上深耕前行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吴怡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小玲

  “2021年6月29日这一天,我将毕生难忘。我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将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榜样,在环保科研这条路上深耕前行。”来自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所的吴怡,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直到走出人民大会堂,吴怡心情还是激动难抑。

  多个重大项目中都有他的身影和智慧

  回望11年前,吴怡结束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成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员,踏上了环保科研之路。10年来,他一直从事固废处理处置与水、土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

  这条路并不平顺,有过坎坷,也有过曲折,但吴怡怀着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最终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大忙人。“一周时间,只有半天看见他在办公室里。其余时间都在忙着做技术工作。”一步步走来,他成为环境工程高级工程师,半年前成为土壤所副所长。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他被聘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论证专家库专家。在多个重大项目中,都有他的身影。比如,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支撑课题“磷石膏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对策建议”、长江黄河上游土壤风险管控区建设、四川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防治、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十三五”全省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调查及对策等。

  此外,他还受四川省人社厅指派作为技术专家分别赴泸州、广元市参加智力精准扶贫;作为主讲专家参加四川省委组织部“生态环境专家服务团甘孜行”活动,深入民族地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不顾个人安危,前后20多次参加环境应急事件处理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巴蜀大地急速蔓延,全省21个市(州)无一幸免。

  危急时刻,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迅速集结20名顶尖生态环保专家,按照川南、川东北、川西和成都平原等四大片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判指导涉疫废物处置。吴怡便是其中之一。

  他先后赴川南、攀西等重点区域,指导规范隔离点涉疫废弃物的源头分类收集和废水处理处置工作,实现涉疫废物废水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制订完善了四川应对疫情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手册和环境监管手册,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的环保科技支撑。2020年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区发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后,吴怡又第一时间被省厅派到抗疫前线。

  疫情防控,只是吴怡临危受命的一个缩影。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专家,他前后参与环境应急事件处理逾20次。

  “只要有应急事件发生,吴怡随叫随到。”这是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急中心胡鑫对他的评价。2021年1月20日,嘉陵江川陕交界断面水质出现铊浓度超标。事情发生后,他和吴怡连夜从成都赶到广元。

  吴怡牵头编制广元市西湾水厂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组织水厂实施低压供水和原水微污染净化工程,开展微污染水体降污实验,投加氧化剂、絮凝剂净化水质,确保了广元市城区群众饮水安全。

  2017年嘉陵江(广元段)铊污染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吴怡也在其中。由于成功锁定并切断污染源头,圆满完成应急抢险任务,参与此次应急工作的集体受到了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吴怡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为切实解决城市生活污泥处置难题,减少传统处理处置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 他主研的“规模化蚯蚓养殖处理污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四川部分区域的市政污泥消纳,并荣获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重度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材料存在时效性、对土壤性状结构改变较大等技术瓶颈,他在不改变土壤天然物性特征的前提下,开发了新型功能型材料,探索出实用工艺方法,应用于四川省科技厅土壤修复试点工程重点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完成室内环保活性矿物材料改性的无胶涂抹小试实验和涂料产品开发,目前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均已授权),代表四川省获国家科协创新大赛铜奖。转化的新型涂料产品产值达千万元,实现了产学研的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