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人物专访 >

河北省发改委环保厅等相关人士谈大气污染防治

时间:2014-09-30 09:41来源: 燕赵都市网作者:张洁 王丽 王靖 田明

字号:TT
    热点聚焦之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上)

    2月19日上午9:30—10:30,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主办、燕赵都市网及河北新闻网轮流承办的"热点聚焦"在线访谈及互动活动---第一期"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与广大网民见面。

    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气象局及省环保联合会的有关人士应邀做客燕赵都市网,为我们提供了2013年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2013年我省各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网友共同探讨了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究竟在哪里,并就如何以"全域规划"的高度实现"绿色崛起"提出了中肯建议。

 去年以来,我省多个城市连续上榜全国空气严重污染“黑名单”,雾霾锁城,市民愁,市长急。对如此严峻的污染形势,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如何才能打赢大气污染歼灭战?

    19日,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气象局及省环保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做客燕赵都市网,和广大网友一些交流大气污染现状、探讨治理思路。

    去年我省平均236天空气质量不达标,石家庄重污染天最多省环境检测中心站总工程师严永路介绍,2013年,全省平均达标天数为129天,平均
超标天数为236天,超标率平均为64.7%。

    其中达标天数最多的是张家口市,285天,达标率为78.1%。达标天数最少的是邢台,38天,达标率仅为10.4%。省会石家庄市,达标天数为45天,达标率为12.3%。

 在不达标天气中,重度污染以上的天数平均为8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21.9%。重污染以上的天气最多的是石家庄,15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1.4%。

    和周边城市相比,我省11城市空气治理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严永路表示,从我省自己统计的情况来看,北京市、太原市和天津市与我省11个设区市相比,基本上处于我省第4位水平,排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之后。济南市和郑州市差不多是处于我省第6位水平,济南与唐山持平,郑州与廊坊持平。

     PM2.5和PM10是大气污染首要污染物

 严永路介绍说,我省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和PM10。分析显示,全省PM2.5年均值108微克/立方米,对照国家二级标准,超标2.1倍,11个设区市的年均值均超标,其中全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张家口市也超标了0.1倍,超标最多的是邢台市,3.6倍,省会石家庄市超标3.5倍。

 全省PM10年均浓度为190μ/m3,对照国家二级标准,超标1.7倍。11个设区市的年均值均超标,最高为石家庄市,超标3.4倍。

 此两项污染物之外,其他大气污染物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及一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硫达标日全省平均为320天,超标0.2倍;二氧化氮达标日全省平均为313天,超标了0.3倍。

 臭氧和一氧化碳,国家没有设定年评价限值,以日均值标准评价,全省平均达标日分别为300天、335天。

 但,整体来看,去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一季度空气污染最重,二季度、三季度污染逐步减轻,四季度污染加重但好于第一季度,下半年PM2.5平均浓度为98微克/立方米,与上半年的118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了17%。

 采暖期污染较非采暖期明显严重,颗粒物浓度倒挂

 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副处长郑凤霄介绍,2013年,我省没有一座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全部达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采暖期污染较非采暖期明显严重。

 统计显示,全省污染最重的月份是1月份,其次是12月份,再次是2月份。也就是说,污染最严重的三个月份均是采暖期。特别是1月份,全省11市无一例外,污染都是最重的,此外,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张家口市,1、2月也是污染严重,3月至12月污染较轻。4月至9月污染相对更轻些。

 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是采暖期空气污染加重的一方面原因。另外,冬季易形成低压、逆温、风力小、静稳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也是个重要原因。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省采暖期内,气态污染物浓度上升,而颗粒物浓度反而下降,出现了明显的倒挂现象。

 这种倒挂体现了我省颗粒物污染的治理效果,特别是石家庄和邢台市,11月份较10月份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上涨了77.4%和37.4%,而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29.3%和30.5%,PM10浓度分别下降了14.0%和21.4%。衡水、邯郸、承德市的PM2.5和PM10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监测还发现,我省污染较重的中南部城市,特别是石家庄和邢台市,取暖期的首要污染物基本为PM10,提示在颗粒物治理方面,应更加注重PM10的治理。

 PM10包含着PM2.5,治理PM10的同时,PM2.5也会相应得到治理。


    冀中南雾霾天高发,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是帮凶

 冀中南这一区域正是我省的雾霾多发地、大气污染重灾区。对此,省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郭迎春表示,造成雾霾的元凶就是污染物,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是帮凶。

 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非常容易形成大气层结稳定,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影响河北省的冷空气多为西北路径,当冷空气强度不够强的时候,燕山和太行山脉形成的弧形山脉对天气系统就会起到了阻挡和削弱的作用,造成河北省中南部处于弱气压场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风速比较小,非常有利于稳定层结的形成,这个时候如果大气湿度条件具备的话,就是空气湿度比较大,就容易形成大雾天气,而空气中的尘埃、烟粒等干性物质及其它污染物不容易扩散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形成霾,特别是冀中南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避风港",冬季很容易形成逆温层,使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被限制在浅层大气中,并逐渐积聚形成霾。

 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近60年来我省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显著的减少,风速也有减小趋势。这些都加剧了雾和霾天气的发生。

 因此,冀中南部平原地区雾霾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同步性,区域内的各城市之间污染物扩散输送也存在相互影响。

    大气污染没有“孤岛”,区域合作联防联控

 郭迎春还表示,雾霾、大气污染不存在"孤岛",特别是冀中南、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唇齿相依”,实施大区域合作,应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分必要。

 在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我省已经开始行动。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副处长郑凤霄介绍,2013年我省与北京、天津签订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合作协议,在区域排放总量的控制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联合执法监管、重大项目环评会商、环境信息共享、PM2.5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同时,也与周边地区像山西省、内蒙自治区加快沟通合作,共同做好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

 对于我省来说,将主动作为、积极配合、不打折扣的完成好各项京津冀大气联防联控工作。同时,及时反馈我省的工作信息,争取京津对河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协调国家和有关部委在政策补偿、治理资金的分配、天然气供应和大气预测、预警、科技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调结构,今年我省压减钢铁产能1500万吨

 河北环保联合会秘书长王路光表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必须从调结构、转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省发改委环境资源处调研员刘金合介绍说,2012年,我省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已超过3.16亿吨,2013年钢铁总产能是2.98亿吨。
去年,我省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净削减4000万吨和钢铁产能净压减6000万吨"。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削减煤炭消费及压减钢铁等产能任务分解方案》,明确提出了压减钢铁行业产能、压减水泥玻璃产能、淘汰燃煤锅炉、取缔外来煤炭洗选、关停小火电机组等五方面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同时将其纳入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省直管县政府签订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

 2014年,全省煤炭削减任务为在2012年基础上净削减1500万吨,2014年全省钢铁削减任务是1500万吨,目前正在制定分解方案和计划。

 刘金合还说,为了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我省积极协调中石油等气源单位,增加我省天然气供应量,尽力满足淘汰燃煤锅炉带来的天然气快速增长需求。此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河北省各市县已完成生态建设规划

 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刘颖介绍,《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于2005年论证通过,目前我省11个设区市和136个县市区全部都编制完成了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

 该纲要的期限是到2030年,简单来说《纲要》就是着力解决我们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的情况,针对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污染防治,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在谈到《纲要》的落实情况时,刘颖表示,规划是生态省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完成建设规划,正在积极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路子。

 附:6名嘉宾名单

 王路光:河北环保联合会秘书长、资深环保专家

 郭迎春:省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新闻发言人

 刘金合:省发改委环境资源处调研员

 严永路:省环境检测中心站总工程师

 郑凤霄: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副处长

 刘颖: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