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产业观察 >

矢志创新 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间:2022-10-31 16:27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网络

字号:T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蓝图绘就,使命在肩。广大气象工作者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发挥气象科技优势 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要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就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聚焦新型业务明确导向,强化科技资源一体配置,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组织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积极落实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攻关任务,强化以业务转化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司长熊绍员表示,将持续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科技引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定位、首要目标、首要任务,增强气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重点改革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坚决打赢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业务需求、业务转化、业务贡献,强化科技“三评”导向机制,激发服务新型业务的创新活力与动力。

       数值预报是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目前,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已建立自主可控的国家级数值预报系统,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中心模式技术室副主任李兴良说:“我们将在自主创新上持续发力,开展面向未来众核计算的下一代高精度非静力大气模式技术攻关,提升模式预报性能,充分调动气象系统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协同发展地球系统模式。”

       近两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连续开展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的南海台风观测,2020年首次成功开展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的综合立体探测,今年成功在青海三江源和青藏高原开展了冰川和水资源观测。该中心副主任张雪芬介绍,未来两到三年,将建立分工细致的陆海空机动观测系统,通过实施“海燕计划”,逐步构建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

       气象卫星是预报员的“千里眼”。两年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攻克了反射波段星上定标、微波主动载荷定标、基于四元数定位技术及太阳波段高光谱仿真的关键技术,探测精度不断提升。该中心卫星工程研发室正研级高工漆成莉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南,在卫星产品精度和质量提升、自主仿真系统建设、下一代卫星规划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自主创新。

加快科研院所建设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优化气象科研院所建设既是国家要求,也是气象高质量发展需要。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优化改革一批研究机构,积聚力量勇攀气象科技高峰。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致力于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网格化客观分析和预报,在北京冬奥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活动保障、城市管理和安全运行、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中成效显著。院长苗世光说:“我们将围绕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城市气候等前沿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攻关,服务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城市气象领域科技发展提供支持。”

       近年来,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研发了多项强对流天气分类、分级监测预警等技术,并针对交通气象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常务副院长曾明剑表示,将进一步明确目标,对接地方需求,重点针对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和交通强国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将气象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正在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亟须提升海洋气象科技实力。瞄准这一目标,今年7月,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揭牌成立,目前,已组建首批研究团队,并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常务副院长徐晶介绍,下一步,该院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聚焦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核心科学问题,为中国海洋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具有自主产权、技术优势的支撑和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释放创新原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今年8月,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印发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案,预计在“十四五”期间组建20支重点创新团队,解决气象科学前沿以及业务服务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科技难题。这是中国气象局致力于实施人才创新培养制度、营造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人才工作和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国气象职工本科以上比例达到88%,拥有两院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人选40余人次,正高级职称专家1800余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气象人才战略布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打造一流气象战略科技人才、气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并不断夯实基层人才队伍。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研究生培养机构,也是气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副院长车慧正表示,将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气象人才队伍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共中国气象局党校)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党员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力保障气象系统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轮训,帮助气象干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该学院干部培训部副主任周亮亮说。

       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南疆气象部门发展的重要“堵点”。打破困局、对症施策,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在南疆四地州开展气象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打破人才瓶颈。“我们将持续强化务实举措,用好新疆‘天山英才’‘天池英才’计划,打造西部气象人才新高地。”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赵明说。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将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