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产业观察 >

汛期气象服务系列报道②“智”对汛期 牢筑坚堤

时间:2023-10-17 16:50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刘倩

字号:TT
       高温、暴雨、台风……今年汛期,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让防汛抗旱形势异常严峻。为从容有效应对天气挑战,多项气象科技成果“大显身手”,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风云可测 守好防汛第一关

       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支撑,观测设备的迭代升级有利于更精准地捕捉台风、暴雨。

       9月3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紧随台风“苏拉”之后来袭,其残留涡旋滞留引发了广东历史同期最强降水。

       彼时,在万米高空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依托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开展1分钟区域加密观测,同时以风云地球平台为抓手,实时监测台风路径、强度和生消演变过程,为相关单位提供卫星遥感应用服务支撑。

       在另一维度的“云端”,依托“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等产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分别提供了海洋卫星10米洋面风可视化产品,近海波高、沿海极大风等实况数据应用产品,以及台风影响区域的海表温度和极大风速应用分析产品,全方位为预报员提供数据支持。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也强化天衡天衍观测产品应用,利用海燕I型无人机和北斗平漂探空系统开展台风协同观测。这是机动气象观测业务试运行后,中国气象局首次针对南海台风开展基于大型无人机的有效机动观测业务,并与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山大学号”科学考察船等多种探测手段、设备共同组成多台风背景下的立体协同观测网。

       这个汛期,随着风云三号G星和风云三号F星陆续加入观测网,北斗导航探空系统升级换代工作全面启动,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持续推动……地空天立体观测网日趋完备,为精准预报提供了越来越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FY-4B静止气象卫星真彩色图像(2023年9月2日08:15)。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科技利器 强化预报“数智化”支撑

       7月7日15时,辽宁省北票市马友营乡北平房村出现弱龙卷风。早在3个小时前,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多地气象部门监测到了大量龙卷风胚胎。中央气象台随即发布预报,明确提醒以上地区有发生龙卷风的可能。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协同联动,最终提前44分钟“捕捉”到了龙卷风。

       这样的联动离不开预报技术的迭代升级。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临近预报模型表现不俗,对多地发生的超级单体预报回波移动和强弱变化都给出了准确预报。此外,该模型还与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衔接,为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业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止于此,正式业务运行的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从25公里提升到12.5公里,整体计算效率提高约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数值预报科创平台1.0版正式上线,实现了国省气象部门可基于统一程序版本研发区域模式、共享代码和算力,为数值模式的统筹研发提供了强大支撑。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同样为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带来机遇。中央气象台构建了AI算法来判断对流生消发展,为预警打出更多提前量。

       同时,稳步推进1小时滚动更新、3公里分辨率客观短时预报系统的研发和深度学习的分等级对流性大风预报技术应用。

智慧赋能 守护民生保安全

       “7月21日5时40分,累计降水量超过65毫米(黄色报警)的区域涉及1座车站:昌平西山口(67.2毫米)。”7月21日,北京地铁气象数字化智能平台移动端连续发出站点警报。昌平西山口站务人员立即组织起来,安放防滑垫、指示牌,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车站出入口、直梯出入口等进行巡查。

       该平台引进了气象部门天气雷达图未来2小时逐10分钟预报,融合了高德三维地图和路况信息。北京地铁公司所辖全部车站的近万名员工均可通过该平台查阅天气实况、0至240小时天气预报、未来0至72小时乡镇(街道)级别的灾害性天气分析预警和地铁站点报警预警及气象要素统计等信息。

       不只在北京,今年汛期,全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汛期气象服务“智慧网”。

       在重庆市,“知天·长江 (重庆段) 水上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已融入重庆海事局、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等21家企事业单位和949艘船舶的调度管理、行程规划等服务应用场景。一旦出现恶劣天气,该系统会自动发送预报预警信息,提醒相关用户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福建泉州结合“泉天精采”气象服务系统,搭建气象产品素材库管理平台,以适配当日天气的背景图呈现上下班天气和气象指数预报;以海洋渔业需求为靶向,提供港口高低潮、海区海浪预报和水温预报图;通过精准定位,为不同位置的用户“点对点”推送定制化服务产品等。

       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气象部门将紧紧围绕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强化科技创新,让防汛救灾多一道坚固的“技防”屏障。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