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生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生活 > 环境艺术 >

乌镇春秋

时间:2021-11-08 15:43来源: 经济日报作者:刘汉俊

字号:TT
  乌镇是历史的切片、文化的乡愁,是中国的从前。

  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中心、桐乡的北端。7000多年前,乌镇先民便在这个名为马家浜文化的朋友圈活动,磨石取火、休养生息;2500多年前,乌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吴国在乌墩据兵抵越,越国在青墩引兵抗吴,隔车溪河对峙,吴越之争的一些经典战事就发生在这里,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槜李之战,留在成语典故和史记之中了。春秋无义战,天下竞交兵,却使乌镇迎来第一个发展期。从那时起,乌镇所辖的乌墩、青墩先后归属会稽郡、苏州府、湖州府、嘉兴府,被今天浙江、江苏两省的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等七个县所统辖,直到1950年两墩合一镇,定名“乌镇”,归属浙江嘉兴的桐乡。

  乌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是文化、文明和文人,养的是情感、情怀和情结。

  据乌镇史志记载,从宋朝到清朝,乌镇走出了进士64位、举人161位、武职7位,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位。南宋建都临安,乌镇成为后花园,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这个江南小镇活跃起来,进入第二个发展期,来乌镇讲学求学、经商休养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行商坐贾络绎不绝,这里成了贵人的逍遥宫、商人的交易所,是僧尼的讲经堂,更是文人的精神家园、游子的心灵港湾,文化的芳香因此而弥漫飘远。

  东晋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在这里造屋隐居,他居住的西林仙气氤氲文气弥漫,被称为乌青一景;南朝齐梁文学家、梁武帝时期的尚书沈约在这里守孝、研学;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这里跟随老师沈约读书,他编纂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质并重、“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唐朝诗人李绅在这里游学,他的诗《悯农》妇孺皆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唐朝宰相裴休在这里修学,他信佛教、善文章、工书法,在乌镇建造了一座大规模的私家园林;宋朝文史家沈平在这里研史,寓居乌镇东皋园,他编纂的《乌青记》四卷和《乌青拾遗》是关于乌镇最早的志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镇志;宋朝诗人陈与义在这里流连,他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江西诗派三宗”,卜居乌镇期间与当地文仕僧侣交往甚密,他的“简斋读书处”是乌镇的一处文化景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这里怀旧,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乌镇离他的家乡吴江仅一步之遥,乌镇激发了他创作田园诗的灵感,留下了诗作《乌戍密印寺》;南宋安定郡王赵伯在这里逍遥,他的官府就在乌镇顾家桥,关于南宋宗室墓群的考古发现,正在日渐揭秘这个王室与乌镇的关系。身是异乡客,愿做乌镇人,是一份情怀,是乌镇的魅力。

  方圆百里,远近为家。乌镇不仅以热情广宴八方宾朋,还用温暖的怀抱欢迎那些走四方、归故里的游子们。曾担任岭南横州通判的明代文人王济,辞官回到乌镇,依然风雅不改,专攻金石书法,常邀文徵明、祝允明等名仕到乌镇相聚,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上还留下过钤印“王济赏鉴过物”;明朝文学家、藏书家茅坤回到乌镇,满怀书生意气,“唐宋八大家”始称于他主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他还为家乡编著了乌镇分署建制的史志;明朝担任过江西巡抚、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潘季驯回到乌镇,他曾仗义执言,被认为是袒护张居正而遭革职,复官后总督河道,受命治理黄河有功,成为“千古治黄第一人”;明朝冶炼专家沈东溪回到乌镇,开办起沈记冶坊,炼铁铸锅,生意兴隆,当倭寇围攻桐乡城时,沈氏献计巡抚,在全城收铁锅铁器,熔化成铁水,从城墙上往下泼洒,毙敌无数,城中百姓受到保护,他也因此受到巡抚表彰,被尊为“飞火将军”;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杨园回到乌镇,终其一生“祖述孔孟,宪章程朱”,编纂二程、朱子遗书等几十种典籍,还将务农经验著成《补农书》,被后世誉为农学方面的“伟大著作”,其价值在今天依然不菲;清朝著名藏书家鲍廷博回到乌镇,办起“知不足斋”藏书楼,闻名江南文化界,他读书、集书、编书、藏书,嗜书成瘾,爱书如命,他曾刊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使之名播天下、广泛流传;现代著名学人、乌镇立志书院山长,北洋时期的银行家,茅盾先生的表叔兼恩师卢学溥回到乌镇,修葺名胜,修编镇史,续写乡邦文献。漂泊计无期,游子归有期,家乡的情结是系泊心灵的榄桩。

  江南儒士多,乌镇为甚。这里还走出过一门三代拔贡、四代诗人,家风传承百年的吴氏家族,可谓书香门第绵延、文化世家繁衍,诗书传家久;走出过清朝进士、授翰林庶吉士,为官为文为史留下耿耿英名、昭昭业绩的严辰;走出过清末文化学者、翻译过《易经》,在拼音文字改革中作出杰出贡献,担任过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的劳乃宣;走出过我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著名的诗词家、书法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走出过现代文化名人、中国新闻界前辈,曾授业于张学良、张恨水、秦瘦鸥、蒋经国、荀慧生等人物的严独鹤;走出过现代著名农学家,培育过多个农作物改良品种,去世后令冯玉祥、李德全、邓颖超、史良、冰心、董必武、费孝通等社会名流痛悼哀惋的女中豪杰沈骊英。车溪河潺潺,乌青墩穆穆,尽管这些乌镇的儿女们一去不复返,但乌镇没有忘记他们,或设馆以祭,或修史以记,为他们树碑立传。乌镇,永远是望穿双眼等候他们的老母亲。

  我在《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一文中,曾写到乌镇一家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茅盾、王会悟、沈泽民、孔另境、孔德沚。王会悟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正是她建议一大会议转移到自己的家乡嘉兴南湖去开,并为会议承担联络和警戒任务,她还是茅盾、沈泽民兄弟二人的表姑、同学。茅盾,字雁冰,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1981年3月14日,在生命最后时光的他致信党中央,请求党组织严格审查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后”,考虑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是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沈泽民是茅盾的胞弟,是我们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担任过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代理中央分局书记,为了革命工作积劳成疾,于1933年11月20日在湖北黄安以身殉职。孔德沚是茅盾的夫人、忠诚伴侣,她从目不识丁的农家女成长为知识女性,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由她一笔一画抄写后交给出版社的。孔德沚去世后,茅盾将她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卧室陪伴,直到溘然长逝。孔另境是孔德沚的胞弟,是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有着达士高风、文人本色,青年时投身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跟随毛泽东、鲁迅、茅盾开展工作,三次被捕入狱。一家5人,都是从乌镇走出去的革命者。乌镇没有忘记她的孩子们,本世纪之初,乌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迎来第三个发展期,一批建筑物被修旧如故,一批纪念馆择地而建。乌镇在灵水居设立了茅盾纪念馆、王会悟纪念馆、孔另境纪念馆,三馆紧紧相依,五人事迹同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是相亲相敬的一家人。乌镇,是他们人生的起点,是革命的出发地,也是永远的纪念地。

  小镇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有两个故事值得展开讲述,其与乌镇的两座建筑物有关。

  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是发生在同治年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以种桑养蚕为业,家道殷实、疏财仗义,是乡试举人,腹有诗书、风流倜傥;毕秀姑是葛家媳妇,长相白皙秀丽,因爱穿绿衣白裤,被邻里称为“小白菜”。杨乃武夫妇与小白菜家关系密切,杨乃武还教毕秀姑识字学文,街坊中有“羊吃白菜”的闲言碎语。没曾想,小白菜的丈夫葛连品暴死,平日里与杨乃武有过节的知县刘锡彤,心生羡慕嫉妒恨,想公报私仇,断定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用砒霜毒杀葛连品,将二人屈打成招,押送杭州府审理。被买通的杭州知府陈鲁再次动用严刑逼供后,即判“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上报浙江按察使。杨乃武的胞姐杨菊贞不服,为弟弟喊冤,通过浙江籍官员终于将案卷辗转送到军机大臣兼总理大臣翁同龢手里,慈禧太后下旨重审,并遣监察御史私访,但浙江巡抚倚仗湘军势力,以维持原判复奏。朝廷再次指派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的不作为、乱作为,加之知县刘锡彤重金贿赂办案官员,胡瑞澜仍以维持原判上奏。次年,杨菊贞二次进京告状,30多名浙江籍在京官员联名指陈此案黑幕,要求重审,朝廷再次要求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经过周密调查所有疑点线索,并开棺重新验尸,确证葛连品是因旧病复发而死,与杨乃武、小白菜无关。至此,震惊朝野、历时4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宣告终结,二人无罪出狱。此案导致30多名官员被革职查办。一起普通的民间命案几经周折、多次反转,引发了一场大清朝廷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出身湘军的“两湖派”势力与出身科举的浙江派势力的激烈较量,最后慈禧太后葱指翻覆定乾坤,既了结奇冤、主持公道、平定民愤,又借机打压了湘军势力,一箭双雕。这个惊天奇案中有一位重要人物起了关键作用,他叫夏同善。夏同善自幼饱学四书、熟读典籍,一试中举,进士及第,被钦点翰林,文章卓越超群,慈禧太后曾命他和翁同龢为光绪皇帝侍读。夏同善后来担任过大清朝廷的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吏部左侍郎等职务,正是这位京城高官,得到浙江籍官员的联名信和伸冤状纸后细细端详,发现案件疑窦丛生,断定有诈,便与翁同龢商量后再报慈禧太后,恩准派得力者重审,终于使真相大白。这位夏同善,正是在乌镇长大的。他年幼丧母,父亲续娶乌镇女萧氏,继母视夏同善如己出,百般呵护。在乌镇,夏同善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遍读外祖父萧麟的藏书,学业精进,终有大成,被钦点翰林后,他将所赐“翰林第”匾高悬在萧家大厅上,并请得圣旨恩准,将翰林第改造成萧家厅,以答谢萧家如山一般厚重、像海一样深重的养育之恩。家乡的情结,朴素的情怀,铸就了他博爱的胸怀和正直的秉性。一场惊世大案在乌镇一处静谧的翰林第,找到一个完美的谢幕,令人唏嘘。当年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惊涛骇浪,在乌镇的翰林第尘封,个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人回味。

  还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当代的。知道木心的人在国外,不知道木心的人在国内,对木心感兴趣的人在乌镇。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2月出生在乌镇东栅,自幼学画,曾求学于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林风眠;1982年旅居纽约、游学欧美;本世纪初,乌镇实施保护性开发,文化的主题被刷亮。木心于2006年9月回归乌镇故里,定居东栅财神湾186号孙家老宅花园,直到2011年病逝。乌镇人专门辟地建木心美术馆。在西栅景区的元宝湖面,现代感极强的木心美术馆依水铺陈,像一叶睡莲静静地醒着,不张不扬,不艳不俏。馆内深蕴艺术哲理情思,满是静心归根的意象,一心只等来读懂木心的人。木心的创作领域涉及绘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戏剧、音乐、书法,多有成就。先生说,“凡钟声,都像是一句句肺腑之言”,我想说,先生的钟声催醒了许多人的依稀梦、未了情,让人感受到现实的质感和骨感。有一种味道,是留给后人回味的。木心是调味大师,把品尝过的酸甜苦辣提炼成金句警言,让你咀嚼品尝。木心即是文心,是乌镇车溪水沁养过的一颗晶莹剔透的心。

  车溪河从时空深处走来,把乌镇的时钟拨回到远古,拨回春秋,拨回古典,拨回青色。乌镇的故事是江南的记忆,乌镇的人物是历史的风流,乌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点。

  (作者系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