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多国气象专家谈防灾减灾:紧密合作 共同应对

时间:2023-09-25 16:47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徐嫩羽?雒璇?李

字号:TT
       9月22日,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圆桌论坛在宁夏银川举行,该论坛为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的子论坛。

       来自中国、约旦、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等国家的气象专家齐聚一堂,开展深入研讨,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的事实毋庸置疑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认为,全球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高温热浪、暴雨飓风、旱涝急转,各项气象纪录频频被打破,极端事件频发等成为今年天气气候的显著特征。

       与此同时,频发的极端灾害事件已经引起气候学家的关注。气候学家在探索人类活动对洪水、热浪、干旱、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产生的影响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埃及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侯赛因•科拉尼•拉什万指出,气候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显而易见。气候变化导致埃及气温上升,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开始在埃及出现。他表示,埃及正在努力完善本国预报预警系统,与中国气象局的合作恰逢其时。

       约旦气象局局长拉埃德•艾哈迈德•苏卜希•拉菲德谈到,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约旦洪涝、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气候变化速度加快,每件事都开始变化,影响我们区域。气象学家正在努力了解气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指出。

气象科技助力防灾减灾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高级气象专家朱马•赛义德•艾哈迈德•阿尔马斯卡里认为,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从天气预报到影响预报的转变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数值预报的发展尤其关键。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介绍,为应对城市气象灾害,上海市气象局开发了一款工具箱。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上海市民只需要关注手机,不仅可以获取天气预报,还能获得避险知识等信息。“秒级传播、分钟响应,实现风险响应数字化、智能化。”冯磊说,“期待国际用户的加入,发展共同拥有的工具箱。”

       预报能力的提升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数值预报不断发展,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也在不断减小。中国气象局华南区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冯业荣介绍,将加强“一带一路”定制化数值预报模式技术:“丝绸之路架起了经济文化沟通的桥梁,气象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可以共同降低灾害风险,完善多灾种早期预警服务。” 

       毛里塔尼亚国家气象局局长穆罕默德•马哈茂德•巴认为,预报预警对生产、生活非常重要,“毛里塔尼亚气象局将加强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气象科技计划等领域的气象国际合作,建设完善气象观测系统。”

国际合作助力防灾减灾

       与会专家在推动利用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共同开展防灾减灾和气候与治理等方面达成共识。

       2018年,中国气象局将风云二号H星西移至东经79°上空,为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提供气象数据支持,被称为“一带一路星”。风云气象卫星在宇宙中观测看不见的大气,同时观测看得见的地面系统。沙尘暴的移动、风暴的登陆、植被、海冰、海水温度、城市热岛……对风云气象卫星来说,天气现象和地表特征“尽收眼底”。国际用户可以通过“风云地球”平台获取卫星资料。目前,全球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29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呼吁,开展更广泛的气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摩洛哥气象总局地面观测系统负责人纳比尔•努尼为风云气象卫星点赞:“风云气象卫星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全天候和全天时遥感监测服务,在野火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摩洛哥遭受干旱困扰,水资源短缺,希望在解决水资源问题方面开展气象国际合作,完善地面观测系统设备建设。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不断发展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在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和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摩罗国家民用航空和气象局副局长麦克哈米•易卜拉欣谈到,气象国际合作能够取得双赢的效果。黎巴嫩气象局气象观测处处长维亚姆•马哈茂德•科尔达布认为,通过此次交流平台,了解了很多先进技术,增进了相互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继续加强气象国际合作。”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