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中国气象局召开汛期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

时间:2022-10-28 16:29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刘钊

字号:TT
  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汛期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精准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业务能力提升,认真总结今年汛期预报服务各项工作,凝练成果、交流经验、总结不足、持续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张祖强,总工程师黎健,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矫梅燕出席会议。

  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总体呈暖干特征,旱重于涝,高温极端性强,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共出现34次暴雨过程和3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会议充分肯定了今年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今年汛期,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东北冷涡和西南涡监测能力,短临、强对流监测预警能力等分区域、分灾种精准预报能力有效提升。气象部门成功应对华南地区2009年以来最强“龙舟水”、江苏龙卷风“四连发”侵袭、四川彭州和青海大通等地突发山洪地质灾害、超强台风“梅花”四次登陆我国等重大天气气候过程,彰显了广大气象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事业心、责任感。

  会议针对今年汛期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成功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指出数值预报有效支撑是实现精准预报的基础前提,短临监测预报预警是实现精准预报的突破重点,观测预报服务主动、互动、联动是精准预报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实现精准预报的源动力。

  会议强调,在看到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清醒地认识到数值预报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精准预报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有待增强、气象业务协同发展有待完善等挑战和短板。

  针对巩固拓展汛期精准预报成果经验,全面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会议要求: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发挥精准预报的关键核心作用。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和未来精准预报的重要性,主动把做好精准预报融入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方面面,以精准预报为核心,带动和促进气象业务和保障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提升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能力。进一步强化精准预报在协同推进精密监测、精细服务中的“龙头作用”。强化数值预报顶层设计和统筹研发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建立气象部门全链条的主动、互动、联动机制,打通业务链“堵点”、连接数据链“断点”。

  三要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分流域、分区域、分灾种业务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的落实。持续推进气象雷达、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深入应用,强化精准预报客观技术方法研发应用。北京市气象局要为全国大城市精准预报建设提供“北京样板”,为区域联动提供“京津冀样板”;上海市气象局要建成“智慧气象”模板,并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

  四要加强复盘总结,深化先进成果经验推广应用。科学分析把握极端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原因和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复盘思路,及时将复盘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逐步完善重大天气过程精准预报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效益;及时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在重大过程前后科学权威发声。

  今年冬天,我国天气气候不确定性增大,灾害可能多发。会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做好冬季气象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加强冬季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强化抗旱救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做好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完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确保业务服务与疫情防控两不误。

  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气象部门党组(党委)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把中国气象局和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署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取得扎实成效。

  会议还通报表扬了2021—2022年度优秀预报案例。

  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相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出席会议,部分直属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预报服务科研业务骨干,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相关人员在分会场与会。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