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开启气象局校合作新篇章 高校院所众专家建言献策

时间:2023-04-06 16:41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赵晓妮?闫冠华?

字号:TT
       4月4日,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并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聚焦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局校合作,来自多个高校院所的领导专家做交流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

       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气象局一脉相承。近年来,双方在仪器装备、关键技术、政策研究等方面合作取得成效。3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向赋能全面开启局校合作新篇章。

       后续,希望双方矢志打造气象领域国家级科教融合示范标杆,在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作育人。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

       中国气象局与南京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长期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局校合作,成效显著。

       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成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实施《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气象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一体化布局和资源统筹,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将携手中国气象局,与各兄弟单位凝心聚力,发挥学科特长与科教优势,深入落实联盟各项工作要求,努力推进协商对话、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为助力我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共同谋划在大气科学等相关学科建设、科教平台共享、人才培养以及气象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局校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已取得若干实质性进展。

       下一步,中山大学将依托“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继续落实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协议的相关内容,在国家级、省市级开展全面合作,并希望和中国气象局、其他涉海高校共同组织南海季风试验、南海-西太平洋台风试验等面向防灾减灾重大业务需求的前沿科学试验,建设南海季风的业务化观测断面,全面支持海洋气象事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创新,为我国区域和全球防灾减灾服务作出新贡献。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

       2002年9月20日,兰州大学首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局校合作协议。2020年12月,兰州大学再度携手中国气象局,签署共建大气科学学院框架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局校合作,至今已在协同育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联合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等方面取得成效。

       未来,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资源共享,合力加强科教平台建设;优势互补,协同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多维并举,携手推动国际合作和气象科普工作。

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

       中国气象局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探索在科教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多举措开展合作,促进科研合作、教学质量与人才素质提升。

       进一步深化局校合作工作,并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在局校合作平台建设中,以大学为基地,业务人员参与,强化业务需求的把握和导向,在大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局校合作研发平台;扩大研发经费来源,争取主导与业务发展相关联的国家级项目设立权,搭建链接局校合作的纽带;深度参与高校气象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建设,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业务人才专业学位培养专项,针对气象事业发展与大学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大力支持综合性大学中的大气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开拓大气科学的外延,为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拓展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高校专家的资源优势,发挥专家在国家咨询建议方面的作用,推动气象业务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

       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将《纲要》提出的“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等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年来与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密切合作,基础深厚,成效显著。未来希望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产教融合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双向赋能”的新模式,打造产学结合多方共享成果的新典范。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

       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所属许多单位开展长期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联合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的成立,以及《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局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正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更为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海洋大学将以积极参与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为切入点,大力支持局校合作和联盟建设,与各成员单位携手,为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孟智勇:

       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最近与广东省气象局共建了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开展了“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今后,期望有更为紧密的局校合作,包括加强科研合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教、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高气象人才培养水平。

       此次参与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得到了北京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希望借此为共同促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

       2013年12月,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紧密围绕数值预报与气候模拟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重点方向,精准对接气象行业需求,加强气象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希望进一步强化前沿研究、模式开发、业务应用和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特色,不断提高我国地球系统模式自主研发水平,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终坚持国家使命、气象立校,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毕业生遍布高山、海岛、极地、戈壁。中国气象局始终关心指导学校发展,学校在气象学科专业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气象师资队伍建设、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效。

       相信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的建立会开启局校合作的新局面。接下来,将深化局校合作,共同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如推动更多高校开设大气科学专业、在联盟成员间开展高端人才互聘、创新业务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局校联合开展业务系统研发、扩大共享多源数据资料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在中国气象局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并伴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先后与30余家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气象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下一步,将以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主线,不断为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气象行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培养气象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推进共建平台、联合攻关、资源共享及项目合作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自2014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气象重大核心技术科技合作备忘录》以来,双方以需求为导向,依靠各自科研业务优势互补的特点,合力攻关相关核心技术,合作成果丰硕。

       展望未来,希望加强高水平协同创新,围绕制约我国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联合攻关,集聚优势力量推进数值预报技术研发,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支撑能力,共同向外争取资源,扩大气象行业影响力;深入开展协商对话、促进科教资源共享,瞄准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加开放包容的气象科教融合创新格局,促进大气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开放共享,科教资源双向转化;共同推动科教融合发展,以及新型气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