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长庆油田采油六厂荣获全国“2022年度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

时间:2023-04-20 20:36来源: 采油六厂作者:admin

字号:TT
   
    近日,从第六届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大会上传来喜报,采油六厂荣获全国“2022年度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绿色发展之路再获社会肯定。


    此次大会以“理念引领、科技创新、绿色高效、加快发展”为主题,共有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绿色矿山评估机构以及矿山企业等600余家企业参与。

    2022年以来,采油六厂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效开发、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为目标,以“134”发展方略、“11345”QHSE部署为指引,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紧盯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各个环节,全面推进矿容矿貌从“重视”向“重实”转变,“三废”治理由“处置”向“效益”转变,清洁生产由“跟随”向“引领”转变,不断推进绿色生产,打造绿色油田实现绿色发展,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聚力污染防治攻坚 源头把控是基础

    从思想上把控


    采油六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党的领导,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党委中心组12次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增强做好生态环境工作的自觉性,通过“三管三必须”将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严考核硬兑现,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

    从制度上把控


 
    采油六厂项目建设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在新、改、扩建项目中,业务主管部门严格执行环评编制、申请报批、设计审核、完工验收等相关工作程序,严把质量关,杜绝新增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实现了环保项目“三同时”完成率100%。

    从管理上把控


 
    采油六厂严格按照党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事项议事规则,科学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决策作用,切实做到重要环保工作亲自部署、重大环保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保环节亲自协调。

    从技术上把控


 
    采油六厂积极强化技术攻关,通过“十四五”智能间开规划、低产井合理优化抽汲参数、高耗能抽油机电机再制造、“密闭清洗、钢制平台、带压作业、高分子软体平台”等井下清洁作业体系建立、输油管道不加热冷输和光伏技术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2022年节电2057.6万度,减碳1.97万吨,油泥减量7472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站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环保隐患治理 措施落实是重点
    以环保体系为抓手


 
    采油六厂建立了厂、作业区、中心站三级环保管控体系,结合该厂实际优化《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实施规范》,量化《环保考核标准》,逐级落实到人,实行隐患分级管理,突出日常监督、考核。

    以废气整治为目标


    采油六厂开展加热炉燃烧改造、降低设备能耗,减少末端污染,较2021年二氧化硫下降37%、氮氧化物下降11%。坚持伴生气“应收尽收、资源化利用”原则,采用“井组定压集气、原油稳定脱气、轻烃集中回收、干气反供利用”的技术思路,实现了伴生气100%回收利用。

    以废水利用为核心


    采油六厂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对采出水处理系统进行提升改造,措施废液处置站精细运营、加装智能生活污水处理撬,确保工业废水有效回注、生活污水合规利用。

    以危险废物为靶点


 
    在采油六厂范围内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对辖区历史遗留油泥、污染土壤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整治档案,确保危险废物从产生、回收、转移、处置多环节全面受控。

    以绿化工程为向导


 
     2022年采油六厂投资500余万元,绿化场站775个,绿化道路19.5公里,栽种新疆杨、油松、樟子松等树木17.98万株,播撒草籽330余亩,并安排专人精心培植,存活率达70%。


加强环保意识提升 宣传引导是关键


 
    采油六厂把培养职工自主环境保护意识作为重点,不断强化环保基础工作。2022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专题培训班8次,送外培训4次,累计培训1624人次。并以6.5环境日为契机,企地联合,广泛宣传,全方位展示该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履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做法及坚定信心。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所在、民心所向。采油六厂将持续以绿色矿山创建作为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绿色标准再提升,绿色行动再深化,风险管控再强化,新能源利用再扩大,碳中和进程再提速,全力推进采油六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成绿色、智能、效益示范油田。

(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质量安全环保部)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