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内蒙古:开河近半 防凌有方

时间:2024-03-20 16:45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李红梅 王祯晗 康

字号:TT
       春风送暖,气温回升,黄河开河速度明显加快。开河不仅意味着壮观的景色,同时也会带来凌汛风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内蒙古段是黄河凌汛最为严重的河段。内蒙古气象部门提前开展会商研判,积极组织应对,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跟踪式做好防凌气象服务,守护黄河开河期安全。

下好服务“先手棋” 有备无患度凌汛

       安全度过凌汛期,重在防患于未然。内蒙古气象部门提早部署,2月5日,自治区气象局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做好近期黄河凌汛监测预警服务。自治区气象局和黄河沿线的6个盟、市气象部门安排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监视重大天气过程。

       2月14日,黄河开河进入内蒙古境内。2月18日,自治区气象局启动黄河防凌气象服务,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实战演练,与黄河沿线盟、市气象局紧密协作,加强联合会商研判,发布沿线8个气象站实况温度变化图及未来5天天气预报,制作黄河防凌专项气象服务产品95期,预测多地河段开河日、天气变化形势,并发布相关防范建议。自治区水利厅、气象局强化联防联动,截至3月18日,已联合召开开河期黄河防凌工作会商36次。

       乌海是黄河内蒙古段开河首站,市气象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黄河沿线实地勘察,与应急管理、水务、交通等部门加强天气会商和信息共享,每日发布黄河凌汛专项气象服务专报,为各部门提供有力决策支撑。

       鄂尔多斯市应急管理、气象、水利、水文四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分析今年开河形势和开河期天气情况。市气象局与市水利局联合发布黄河凌汛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3月11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凌四级应急响应,及时启用应急分洪区,将“武开河”转化为“文开河”。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气象局提前进入应急服务状态,全面启动联防监测机制,在黄河开河防凌关键期与各部门联合开展军地黄河防凌防汛演练,圆满完成防凌汛各项气象服务保障。

       在包头,市气象局在加强防范凌汛的同时,充分利用流凌景观气象资源,服务首次黄河开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市气象局联合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共同发布黄河观凌周气象服务专报,为前往黄河观凌的广大市民提供精准气象信息。市文旅局根据天气预报,将原定于3月17日下午举办的黄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启动仪式调整至上午。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于2023年2月26日启动凌情监测、评估及预警业务,积极发挥卫星遥感的监测作用,根据上游地区流凌情况逐日开展黄河呼和浩特段内高分卫星遥感监测通报,全力做好黄河开河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截至3月19日9时,黄河内蒙古段开河至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蓿亥村赵贵社附近(闸下208千米),累计开河334千米,剩余封冻长度352千米,开河水位平稳。受气温回升影响,黄河呼和浩特(准格尔旗)段清沟逐步拉长、冰层变酥变薄,断续开通约30千米。

科技支撑 助力监控开河态势

       “天气、气候条件监测和流量变化监测在防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就是监测凌汛情况的瞭望塔。”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牛宝亮介绍,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分凌区河道植被覆盖情况,为估算分凌区库容、调度凌水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如果说卫星遥感是监测凌汛情况的“瞭望塔”,那么实地勘察就是监测凌汛情况的“显微镜”。

       自治区气象局针对黄河凌汛复杂形势,与水利厅联合组建工作组,到自治区防凌前线指挥部调研需求,并选派业务骨干进驻,跟踪开河进度,与应急管理、水利、水文等相关部门共享气温、能见度、风速、风向等信息。

       长期以来,自治区气象部门不断升级完善业务系统和网格客观预测系统,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主动对接自治区防凌指挥部,聚焦轰炸机破冰试航试投气象服务需求,制作投弹点上空浅层风风向风速预报,为精准投弹提供气象保障。

       未来,自治区气象局将继续推进资料信息共享和科技攻关,运用多源数据,建立黄河凌汛预报模型,争取多方合作,开展负积温、地温等凌汛要素研究,提供精准的黄河断面气象监测信息和封开河气象预报,不断丰富防凌气象服务产品。(胡月、赵丹、王晓娜、徐琳琳、付亚楠、杨司琪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