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培养孩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时间:2014-06-16 14:01来源: 未知作者:李军

字号:TT
    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开端,远大的理想在此时孕育,良好的习惯在此时养成,担当的精神在此时萌发。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培养少年儿童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而如何将强烈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保护行为,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培养强烈的环境意识
    课堂无疑是培养意识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那么,课堂上如何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青岛市汉河小学海洋环境教育的经验值得肯定和学习。
为培养孩子们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意识,学校编写了《汉河小学蓝色海洋环保教育学科渗透纲要》,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开展海洋环境教育,如美术课老师带领学生到海边写生、捡卵石、寻海草等,创造出富有艺术特色兼具海洋风情的作品;语文活动课鼓励学生收集、讲述与海洋有关的环保民谣、民间故事,传承古老的海滨文化……这些课程设置延伸和拓展了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自然,将海洋环境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河小学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分年级编写了《海洋环保》和《海洋矿产》两套校本教材,实现了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升华。
其实,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如何开发校本教材对于环境教育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呢?
“首先要有一个编写大纲,并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去工作。”天下溪乡土教材项目负责人王小平表示,在内容上,要有趣,文字简洁朴实,从孩子的视角写故事,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和堆砌。
王小平说,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要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本地的环境资源作为教育资源,让熟视无睹的环境成为一种文化,并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时,她主张,在环境教育校本教材中设计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环境调查等,让知识融汇贯通,以此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青岛汉河小学的做法契合了王小平的说法,他们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学校深入挖掘海洋环境教育校本教材中的专题内容,以问题引领海洋课题研究,建立海洋探索问题征集库,成立课题研究专题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海洋环境污染、海洋岛屿、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藻类动物、海洋矿产、走进北冰洋等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探访学校海洋长廊、到海边实地考察、上网查资料、阅读专业书籍等形式自主完成海洋环保研究性学习报告。整个环境教育环环相扣,有理论有实践,同学们实现了从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升华至更高层次理性的认识跨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就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去收集、整理,并进行加工、升华,使之成为环境教育的地方特色资源,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人的行为,培养人们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意识越明确越具体,对行为的影响才越强烈越有效;反之,意识过于笼统和抽象,对行为的影响就越弱。因此,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更有助于塑造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小学教育作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废物回收,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环保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浙江省杭州市富春五小副校长叶国洪说。
  为了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和能力,富春五小结合本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引导队员们开展自主创业活动。2006年3月创办了环保回收公司。每周三中午是活动时间,在校内的固定地点,开展废旧物品回收工作。
      据了解,环保回收公司建立了一套由队员管理、操作的程序和制度,在回收公司里,由学生担任总经理和子公司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运行及管理。目前,富春五小红领巾环保回收公司共有35个子公司,一个子公司就是一个班级。公司由总经理、指导员、宣传员、督导员等组成。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
      富春五小校长孙士法说:“学校的环保回收公司是学生负责、参与的自主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认识环保、学会节约,使生态文明在幼小心灵中深深扎根。”
    富春五小废物回收活动已经让很多学生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正像有的学生所说的那样:“以前喝了牛奶,总是随手将牛奶盒扔到垃圾桶里,而现在,即使在外面喝完了,也要把它带回家,压平捆到一起。”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同学积极呼吁家人、亲朋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实践中培养的不仅仅是行为习惯,还有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了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湖北省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设计的儿童短剧《麋鹿回乡》,更是让同学们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环保理念。摄影/李军
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环境中的教育”是塑造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好行为的最有效手段。国外有研究发现,更多地传授知识并不一定意味着行为的改变。德国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Rainer Dollase)指出在环境教育中“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也就是说,人们不是掌握了环境知识就会有保护环境的行为产生,而是热爱环境才会愿意主动保护环境。
  因此,针对少年儿童的环境教育,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只有让他们到环境中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欣赏自然之美,才能真正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关心环境,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环境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应该是‘在环境中的学习’,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获得真实的第一手的学习体验,搭建个体与自然间私密而强大的联系。失去这一环节,所有关于环境的概念和知识学习,都会变得抽象、脆弱,信息和技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据环保民间组织自然之友环境教育项目负责人胡卉哲介绍,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一直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正向联结,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并最终促进实际的环境行为改善。
  为此,自然之友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的户外环境教育活动,如“地球守护者”、“亲亲自然小花园”、“爱泥巴”等。“我认为,环境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关注行为的改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胡卉哲说,“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环境教育都应成为带来改变的开始。”
    在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一个四年级的美国小男孩说:“我更喜欢待在屋子里,因为到处都有电源插座。”该书作者花了10余年时间收集资料,对父母、老师、孩子、儿童心理学家、科学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调查访谈后发现,美国的新一代是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他们大都患上了“自然缺失症”。
  在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2年6月,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5座城市小学生户外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寒暑假时,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平均为2.32小时,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多达61.4%。随着年级升高,学业压力加重,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了,但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并没减少。
    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序言中写到:“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原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有人说,自然离我们很远。自然究竟在哪里?它真的离我们很远吗?胡卉哲说,其实自然从未远去,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它只是越来越难找了。对于环境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发现美的眼光,更需要灵活的手法,就从身边的环境开始搭建人与自然的联系,就算是在水泥丛林的城市里,普通小区、社区花园、狭窄的胡同、城市公园等,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开展的场所。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