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五方面漏洞酿成信任危机

时间:2015-11-19 15:27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字号:TT
    国务院办公室不久前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还很艰巨,而环境监测信任危机就是一大拦路虎。 

环境监测信任危机为什么会产生?
    目前,环境监测系统中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系统间不信任,环保系统对企业自测不信任,群众对环境监测数据不信任,环境管理者对自动监测仪器不信任,环境监测内设机构互不信任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既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量上,也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上。基层环境监测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在西部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聘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强有力的财力和编制身份保障,在基层尤其是西部地区没有办法解决,因而陷入恶性循环。
    环境标准适用性不够。人群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等使得同一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地区。我国的环境标准大多引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导致标准值与人群感受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知识普及不够。环境监测技术性很强,同某些地方新上PX项目、垃圾处理项目、核电项目等现象一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等,“一建就闹、一闹就停”在环境监测方面也表现突出。普通群众对敏感的环境监测科技知识了解甚少,只是从网络上获得只言片语,一知半解,不明就里,很容易被煽动和误导。  
    第三方片面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由于环境监测市场化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更多利润,而不是去考虑环境监测服务质量。   质控手段不统一。仪器系统误差难避免。空气自动监测全面推行是近两年的事情,目前质控条件、质控手段、质控标准等都不完善,现有的程序文件执行起来操作性不强。现有的监测仪器品牌繁多,导致各类型仪器显示的数值虽在标准范围之间,但相互之间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城市之间空气质量排名。一线运行维护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只能保证在线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至于仪器运行原理、异常数据修复等无法做到。反映出来的监测数据只是仪器显示数据,而仪器是否测出当地真实环境质量则不得而知。 

如何建立环境监测信任机制?
    环境监测信任的基础是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按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要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环境监测必须建立信任机。 
    第一,建立齐心协力的信任文化。环境监测信任不仅仅局限于环保系统中的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还应包括环保部门与各企业、环保部门与民众、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环保部门与第三方机构等相互信任的新格局,最根本是要让环境监测数据得到最广泛的民众信任。
    第二,建立上下信任的环境监测体制。国家层面是宏观调控,制定好政策,做好上下统筹。所有政策制定一定要接地气,要正确处理地方环境监测与第三方机构的关系。基层政府环境监测层面,着重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第三方环境监测层面,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其他部门环境监测层面的监测数据统一由环保部门发布信息。
    第三,建立令人信服的环境标准。切实将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真实感受与环境标准结合起来,环境标准要分地域实施,切不可一刀切。
    第四,建立整齐划一的质控手段,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从源头上保证环境质量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第五,建立刚性的法律规定。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环境监测质量。对环境监测的不信任、数据造假、地方政府干预等各种不良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环境监测没有守住环境监测质量这根红线。要坚守环境监测质量这条红线,必须建立刚性的法律规定,在《环境监测条例》等一系列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中,要突出环境监测质量红线,杜绝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的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相关阅读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