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为零废弃的未来播种

时间:2016-04-27 10:12来源: 未知作者:田倩

字号:TT


自然之友在中海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1月15日,我们发起的“零废弃种子支持计划”众筹项目上线了,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要在三个月内筹集12.4万元,用于在一年内支持全国范围内10个致力于垃圾减量行动的新人新事,扩大中国零废弃运动的民间基础。
    零废弃种子计划源自于“零废弃基金”,零废弃基金又源自于“银杏计划”。

“垃圾三剑客”的创想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是南都公益基金会于2010年发起建立的一项帮助公益领域优秀人才突破成长瓶颈,进一步发展为领导型人才的长期资助计划(该计划已于2015年7月转为新成立的银杏公益基金会运营)。2013年底,伙伴之一的毛达作为一位既有点研究,又做些行动的“垃圾学者”,参与了这个计划。第二年,“银杏伙伴”又迎来了在环保和垃圾议题领域的另两位伙伴——自然之友的张伯驹和宜居广州的巴索风云,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银杏伙伴里的“垃圾三剑客”。
2013年的3月底,“垃圾三剑客”第一次聚首在“银杏伙伴”的杭州聚会,并合力在会上刮起了一阵“零废弃”小旋风。他们三人的第一项行动是在聚会活动的全过程推动垃圾减量和分类。这项行动后来被复制到了银杏计划的后续集体活动中,“会议零废弃”正逐步成为“银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项行动是组织了一场小型的“零废弃”分享论坛,将他们三位以及杭州本地一位作家朋友近几年来参与垃圾议题的个人经历和行业观察向其他公益领域的伙伴介绍。第三项行动就是2015年6月成功以三人名义申请到银杏计划初创的“伙伴合作基金”的2万元资助,目标就是用“银杏基金”孵化“零废弃基金”,支持垃圾议题领域的民间行动和行业持续发展。而此时我也正式加入“零废弃基金”的筹备组,成为基金专职秘书。有了创立“零废弃基金”的明确目标和一点点财务底气后,程序性的工作接着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包括在自然之友基金会完成专项基金的设立程序,制定基本的基金管理制度。
    到2015年11月,在零废弃基金有了基本运作框架后,怎样开始真正的筹资和资助工作,成为摆在所有项目成员面前的问题。恰好,利用同在菲律宾马尼拉参加一个以海洋与塑料垃圾污染为主题的民间研讨会的机会,我和另两位基金发起人毛达、巴索风云,对近期工作重点进行了细致讨论,并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大客户筹资和众筹并举,众筹在筹钱的同时,是推广零废弃概念,传播优秀行动案例的好方法;第二,资助重点之一是零废弃领域的跨机构和跨地域合作,特别是联合行动,近期特别要推动各地举办类似“零废弃分享会”、“零废弃宣讲团”的合作活动;第三,另一资助重点是小额项目,目的是孵化更多的垃圾议题行动及行动者,也就是现在推出的“种子计划”。
    马尼拉讨论之后两个月,零废弃基金设想的第一个众筹项目终于上线,而且SEE基金会也加入其中,为众筹提供了必需的公募资质的同时,还成为发起伙伴,共同推动“零废弃基金”发展。

三年内支持50个种子
    我们有一个心愿,希望在3年内,零废弃种子计划能支持50个种子,开展50个关于零废弃领域的项目,聚集50+行动者,影响10000+人的行动,开展一场全国范围自下而上的零废弃行动。而这些行动,希望能够带动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垃圾减量与分类,撬动问题严重但目前鲜有人开展的领域,给予最初启动资金的支持。例如:一次性塑料袋问题、产品设计、过度包装、国家强制性回收目录、企业责任延伸制度、塑料微颗粒、海洋垃圾、国家垃圾减量综合政策等等问题。
    从1月15日“零废弃种子”计划的众筹上线,截止到2月20日,已经获得800余人的捐赠,共计20000余元。在众筹的同时,也借助众筹的机会,传播零废弃理念。这一个月,我们对外推送了15篇文字,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零废弃,垃圾和每个人的关系以及个人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众筹无捷径,最需要让公众看到众筹者的真诚,看到个人与项目的联系。虽然离众筹设定的12.4万元(4月15日截止)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但我们仍将持续推送科普、宣传文字;会尝试举办线下活动,让更多关注零废弃领域的人聚集起来。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垃圾;因为,我们太需要更多的行动者。
(作者系自然之友基金会零废弃种子计划协调人,毛达对文章前半部分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