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共享经济:迈向绿色发展的新经济革命

时间:2016-07-06 10:47来源: 未知作者:张孝德 张文明

字号:TT
    绿色发展是十八大提出中国走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战略。正在兴起的共享经济是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新路径、新模式,是迈向绿色发展的新经济革命。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其兴起的内生动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是一个复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节约消费的环保自觉形成的再消费经济,这对于长期以来被社会鼓励的高速消费、奢侈消费文化是一种根本性矫正。
    共享经济兴起内在原因:环境消费意识的觉醒共享经济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生产刺激消费,由推动高消费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反过来通过消耗社会财力试图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陷入恶性循环中,且能耗速度远快于污染治理速度。如果这个恶性循环不能打破,当人类走出能源与危机的困境是无解的。长期以来,对于破解这个难题,社会更多地寄希望于技术进步。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内在机制变革的问题。
    共享经济是对闲置物品利用的最大化。在现代鼓励消费的文化环境中,事实上人们所拥有的物品远超出其实际需求。目前发达国家家庭拥有物品的实际使用率不到60%,我国的许多家庭也出现这种闲置物品远大于使用的情况。共享经济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伴随着消费者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形成的对良好环境、安全食品、清洁空气等消费的需求,这种消费自觉已经内化为现代共享经济兴起的新市场需求。正是这种新市场需求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兴起的共享经济的诸多形态中,都包含了环保消费自觉的动力。可以说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节约消费的环保自觉形成的再消费经济,这对于长期以来的高速消费、奢侈消费文化是一种根本性的矫正。我们发现凡是参与到共享经济的人群,除了有收入需要外,另外一个重大内在动力,就是他们觉得这样做是为了环境。SideCar 的首席执行官苏尼尔·保罗(Sunil Paul) 表示,这种变化不仅限于取代出租车。他指出:“由于这些创新的出现,我们认为10 年之后汽车的保有量将比现在减少一半。如今人们认为必须拥有一辆汽车,未来的观念将转变,有车坐就行。”
    与传统经济相比,共享经济是一种更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经济。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逐渐遏制目前追求生产更多与消费更多之间的恶性循环。
    20 世纪起始于日本, 目前风靡世界的社区支持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Agriculture)也是在环境自觉消费推动下的新农业运动。CSA 在生产端以生态农业为主,在流通环节强调“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的生态化和短链化,销售形式包括会员制宅配的农场、农夫集市、消费者合作社和观光农业等。目前中国大陆约有500 家CSA 项目,参加CSA 的消费者家庭约有几十万户。
    共享经济酝酿着另外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在传统生活价值体系中,被社会文化认可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拥有多寡比赛的生活方式。而在共享经济时代,被传统社会认可的生活价值观,遭到颠覆性改变。共享经济正在重塑未来的社会生活标准。在共享经济大环境中,汽车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一个可以和别人分享的物品。共享经济时代是与社会分享多寡的比赛,你与社会分享的越多,你不仅财富收入越多,而且你与社会分享的精神财富也越多。这种共享经济将带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均衡的新生活。
    共享经济兴起的使命:破解环境保护的新经济模式
杰里米·里夫金博士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出:共享经济是对最近300 年来,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范式的一次颠覆。工业文明下的思维方式是企业不断扩大资本和劳动力规模以及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值。只有最大限度抢占资本、劳动力、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市场中生存。所以竞争、垄断、技术封锁是工业文明的思维逻辑。
    共享经济通过接入互联网就可以获得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对于所有想要在互联网中获得收益的个人和企业而言,愿意开放地接入互联网平台、愿意更多地分享资源、愿意用诚信来加入商业和社交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思维逻辑是对工业文明的反转。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讲,工业文明下的个体为了生存,必须焦虑地同地球资源和生命资源赛跑。而共享经济却在每个人的开放善举中节约了地球资源,以互助方式扩大了每个人的生命资源。而这也正是生态文明理念下和谐、开放和共享的经济社会范式。
    共享经济的最大突破,是我们初步找到了破解当代人类遇到的能源、环境危机的难题。
    一是共享经济使我们从生活端的变革找到了环保的新路径。被资本捆绑的全球化工业经济,是一个追求生产更多、单纯速度竞争的经济。如果当代人类不能对这种经济模式进行变革,人类在解决能源环境危机上没有出路。要使当代人类走出这个恶性循环,首要是启动消费端生活方式的革命。步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温饱问题的解决,我们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消费,变成了超出实际需要的占有消费、满足面子的人情消费,以及满足欲望的奢侈消费转变。今天,我国不仅在生产端存在着生产过剩,在消费端也存在着消费过剩。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主要在生产端如何降低能耗做文章。事实证明,如果不能遏制消费端的高能耗,单纯在生产端做文章,无法从根源解决现代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而基于绿色消费自觉的生活方式革命,则是对这个难题的破解。
     二是共享经济使我们找到了破解环保难题的新经济形态、新市场机制。超出实际需求的高消
费,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伤害着自身的健康。高消费加剧环境污染且可能导致各类疾病,为了治理环境和疾病,也会消耗能源,同时造成新的能耗和污染。污染又再度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基于环保消费自觉的共享经济的兴起,使半个世纪以来的环境保护实现一个了革命的升级转型,这就是环境意识启蒙转为环境消费推动的新经济,使环保外部动力转化为一种市场经济的常态化的内生动力。
    三是共享经济找到了环境保护的新动力。长久以来,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与少数民间机构等。而基于绿色消费推动的共享经济,则是一个人人受益,人人参加的新生态运动。环保消费自觉转化为新市场需求,同时也使企业被动担当环保责任转化为企业自觉担当环保责任。企业在新生活方式、新管理方式和新的发展要求下,一方面要面对监管机构的环保约束,承担环境责任,内化环境成本;另一方面要树立环保公众形象,建立同消费者之间的环保信任,培育企业环保道德责任。在共享经济的支撑下,很多企业的绿色化创新理念都被释放出来,充分实现在不增加新投入的情况下将现有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共享经济发展的趋势: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财富增值的有三大新要素:信息市场、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等,这三大要素,与支撑工业经济的土地、劳动力、(货币)资本相比,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参与分享这些要素的人越多,要素增值的速度越快。所以参与共享经济的这些非物质要素的增值,遵循的增长规律,是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由此决定参与共享经济人,特别是那些掌握这这些要素的经济人,要想使这些要素积累,必须有一个利他经济人,让更多人参与到经济分享中来,他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市场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本、精神资本、文化资本资源。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基于绿色消费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战略,但这个战略如何置入到现行的经济体系中,是“十三五”必须落地的大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共享经济是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新经济模式,能够促成中国走绿色发展新路径。
    一是以共享生活方式破解环境保护难题,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高速增长之后,许多城市资源都面临枯竭的危险境地,而且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共享经济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局面。以共享经济理念推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依托现有互联网、云计算平台,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以共享经济手段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以共享经济方式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
    二是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医治现代的消费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所在。绿色消费是一个人人受益,人人参加的生态运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的原动力。目前倡导绿色消费,遇到的最大障碍是需要大力改变流行的消费文化病。要从生态文明高度,重视共享经济发展。共享经济不只是一种新的经济与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个人与家庭、社会与民间组织、政府与学校都要参与到绿色消费的活动中来,在全国大力推进建设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活动,使绿色消费成为人人自觉参与的社会活动。
    三是以共享经济方式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地球的资源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互联网和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使绿色发展成为可能。共享经济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也使绿色发展更加现实。共享经济通过物尽其用,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随着耐用消费品在居民消费总量中比重的迅速上升,消费品分享的经济空间越来越大。以“人人快递”和“优步打车”为典型代表,利用碎片时间提供顺道服务,是共享经济又一魅力所在。此外,要用共享经济的思维方式来促进绿色生态经济如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深化共享信息平台在现代农业等发展中的应用,加速推进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孝德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文明系国家行政学院政府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