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探索萤火虫复育保育的新价值

时间:2018-09-19 15:07来源: 未知作者:许松

字号:TT
    在我十几岁时,有一年去山里亲戚家过暑假,一个雨后的夜晚,我在河边的小树林里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飞舞。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萤火虫,极为震撼。这情景一直深深留在我脑海里,也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工作后,我对萤火虫的兴趣一直未减。工作之余,我通过网络结识了一批萤火虫爱好者,大家经常交流学习,结伴到野外考察,我在家中还设计了小型饲养缸,养了几种萤火虫的幼虫,观察它们的习性。
   2010 年,我参与指导了国内首个萤火虫主题公园——厦门萤火虫公园的建设。在那里,我参与了前期的环境评估和选择,栖息地环境营造,种源采集等基础工作。从此以后,我也走上了边学习边实践的萤火虫复育和保育之路。

国内萤火虫现状
    萤火虫是一种世界公认的环境指示物,它生存在水源干净、温润阴凉的地方,其数量多少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好坏。中国大陆的萤火虫分布很广,从最北的黑龙江一直到最南的海南岛,不同的地域、季节,分布着不同的种类,在南方甚至不同的海拔种类也不一样。目前国内的萤火虫研究刚起步,研究表明, 国内已知的萤火虫种类有200 多种。
    对于公众来说,萤火虫有很多文化典故,无论是“囊萤映雪”“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牛郎织女星”的故事,还是“小小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这边亮,那边亮,好像许多小灯笼”的歌谣,萤火虫不知温暖过多少代人的回忆, 照亮了多少孩子的童年。萤火虫让人感到神秘好奇,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它有不同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对长期生活在城市远离自然环境的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调研表明,城市95% 的人没见过萤火虫。由于野外的萤火虫分散且隐秘, 且有交通、食宿、安全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宜观赏。这就让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机,他们购买大量野外捕捉的萤火虫, 开展商业性的放飞活动,造成大批萤火虫死亡,这种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萤火虫种群的繁育,也因此遭遇了批评和抵制。
     近年来,野外萤火虫数量逐渐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农药化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城市里的光污染、人为大量引进外来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湿地的减少等。

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实践
    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就是通过恢复与再造萤火虫的栖息地环境 ,通过人工饲育让它们重返自然,重新出现在人类的周围,使其种类、数量增加,发生期延长,进而达到一个可欣赏的状态。复育重在恢复,从无到有,保育重在保护, 由少到多。
    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无先例可循,一切要靠摸索积累, 除了知识的累积,还要受技术、社会认可度的挑战。萤火虫复育首先是栖息地的修复,然后是食物链的恢复。几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在合适的地方开展萤火虫复育和保育,就地培育,就地观赏。
    广东的气候适宜萤火虫生长。2011 年,我在广东成立广东萤火虫保育协会, 从那时开始,协会先后在多个景区、公园开展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工作,经过实地踏访,先后在广州、惠州、上海建立三个复育场地,并以此为基础,作为萤火虫复育的样板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
    2013 年,我们与南湖游乐园合作建立了广州南湖萤火虫公园。公园位于广州市郊,面积约30 亩,这里是国内首家萤火虫复育场所,复育萤火虫的种类主要有黄带熠萤、大陆窗萤、边褐端黑萤和少量的雷氏萤,均为广东本地种类。
    从2017 年开始,协会在上海开展了萤火虫复育研究。复育基地所在地上海市滨江森林公园是一片湿地,这里水质较好,周边植被条件好,基本没有光污染, 地表硬化少,是个理想的复育场所。今年5 月,第一批3 万多只水生雷氏萤幼虫在此“安家”。今年6 月中下旬,首批复育的萤火虫已经在公园与游客见面。
    2018 年,我们在惠州建立了新的复育和保育基地。目前,已经投放包括水生雷氏萤在内的三种萤火虫幼虫近六万只。除了惠州,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和考察, 今年有望在东莞、海南三亚等地复育和保育萤火虫。
由于萤火虫需要洁净的水质,肥沃无污染的土壤, 丰富多样的原生植被,没有光害的夜晚,自然化的驳岸,因此萤火虫复育的过程既是局部地区高标准生态修复的过程,也是活生生的环境教育过程。公众在欣赏萤火虫的同时,既满足了好奇心,还可以了解这种生物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自觉保护环境。
    对于公众来说,观赏萤火虫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自然界观察萤火虫时有三不原则,即不拍照、不捕捉、不喧哗。在萤火虫复育基地观赏萤火虫, 也应遵守这些原则。萤火虫发光是因为处于求偶繁殖期,禁止拍照是因为闪光灯会吓到萤火虫,导致它们不再发光,影响繁育。

萤火虫复育和保育的多重价值
    萤火虫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李学燕博士曾表示,保护萤火虫并不只是保护某一个特定的物种,而是通过保护萤火虫这类环境指示性生物,激发人们保护身边生态环境的意识。萤火虫复育和保育,也兼具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重意义。
    通过在合适地域开展萤火虫复育和保育,从萤火虫本身出发,指导观赏者科学赏萤,让观赏者在欣赏萤火虫景观时,通过休憩体验、生态认知、知识获得三者结合,加深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直接影响其环境行为,对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水生萤火虫对水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其种类及生境可以作为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题材。通过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帮助萤火虫营造栖息地环境, 青少年可以借此探究人类、野生生物、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萤火虫积淀了多种文化典故。作为农耕时代夜晚常见的昆虫种类,其光彩和舞姿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无限遐想。它既是古代文人雅士争相吟诵的载体,也是人们最美的儿时回忆。目前许多城市已难觅萤火虫的踪迹,通过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有机会赏萤,有助于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大大增加。未来,我们期待把萤火虫的复育和保育结合萤火虫主题文化景观、环境教育、特色活动等的策划和开展,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修复、公众生态意识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等目标统筹结合,为公众提供可视、可感、可量化的环境体验,最终实现生态、文化、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广东萤火虫保育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