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发展中的环境与健康难题 —— 以水利工程为例

时间:2019-03-18 16:56来源: 未知作者:李泓萤

字号:TT
    中国水利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在大约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用于引水灌溉的水车,河水冲来的时候,水车便借着水势被装满的水斗提升起来,直到顶部水斗自然倾斜将水灌溉到农田中。而公元前256- 前251年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和灌溉作用。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我国的水利工程也进入了繁荣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加拿大也兴建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但之后兴建数量就逐渐减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出于对安全和环境的担忧拆除了很多大坝,与此同时,中国和巴西成为了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的领军者。国际水电协会(International Hydropower Association) 在2018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生产国,大概占有全世界水电装机容量的一半,跟随其后的是巴西、印度、葡萄牙和安哥拉。水电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为迅速,在北美和中美最缓慢,但全球整体还是呈增长趋势。
    虽然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水利工程的修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防汛抗旱、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并且看起来还比较环保。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以及重要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大型水利工程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建水电站修大坝,周边的村落和森林要被淹没,人和森林里的动物都需要迁徙,人有安置计划,但动物却没有。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云南, 红河流域的一个水电项目,计划建设施工和淹没的区域是极具生态价值的热带雨林,并且是全球估计不到1700 只绿孔雀的重要栖息地。幸亏该项目引起了环境领域专家的关注,并且通过公益诉讼最终为绿孔雀留下了一片栖息地。但这是个案,通常建设水坝会阻断不少鱼类的洄游,而目前有些环评工作往往不够严格,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充分了解和评估, 而且在2010年以前,公益诉讼这条路异常坎坷,更多情况下我们爱莫能助。

    即使不涉及自然生态问题,社区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2018年6月, 老挝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坝坍塌,导致至少200人死亡,上千人撤离,周围的村庄和土地都被淹没;同年在4 月,哥伦比亚一座快要完工的大坝坍塌,两万多人撤离;在没有定期检查评估和修缮制度的情况下,大坝周围的居民面临着持续的风险。仅仅在迁徙安置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过形形色色的纠纷。
    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各类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一项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研究发现,在1268 座大坝存在的地区,有723个地区是疟疾高发区,水利工程建设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已经间接影响到了人群的健康。疟疾需要借助蚊子传播,水库为蚊子提供了完美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水利工程或许给当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当地的男性居民可以从中谋得一份工作,但相较外来技术人员,他们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欠缺,往往只能从事低价的劳力工作。妇女们的生活或许更加艰辛,重建新家园的重担落在了她们的肩上, 丈夫可以通过劳力出去赚钱,几乎不需要太多成本,而妇女们失去了原来种地养殖的收入,即使想要重新开始,也无地可种,也没有资本开始新的养殖。
    大型水电站这利国利民的大计是否在创造效益?一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平均需要6.8年,并占据了当地甚至国家财政的大头,考虑到通货膨胀、大量的债务、环境和社会成本以及水电站将来长期的绩效,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大型水利工程是太过昂贵并且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带来效益的工程。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一些早期建成的大坝已经出现连续多年干旱缺水以致不能达到当年的电力产量,而一些地区却频发洪水灾害,超过了大坝的承载能力。
    虽然我们都推崇水电环保,但2016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水库的甲烷排放量占了全球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最高排放量的水库和燃煤发电厂的排放量旗鼓相当。因此, 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发电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水电站也在不断革新, 融入各类可再生的能源,例如我国的一些水电站开始在旱季利用漂浮在水库中的太阳能板发电,雨季又用回水利发电。
    水利工程或许是我们目前发展难以缺少的一部分,拆除大坝也非易事。但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和先前的经验,应该让我们意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具前瞻性,考虑到那些我们目前还看不到,但对环境和人群会造成深远影响的因素,并做好应对和缓解的准备。世界各地还有很多水电站在不断被建起,同时各类新型可再生能源也不断发展,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和机遇,无论是福音还是灾难,总是与环境和健康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