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黔仁生态:守护黔山秀水

时间:2019-08-05 16:20来源: 未知作者:王吉勇

字号:TT
    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黔仁生态”)的愿景。这其中的关键着眼点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彼此如何相处,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实现“和谐”?
    黔仁生态成立于2014年12月,致力于搭建公益平台,为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黔仁生态认为,基于环境视角去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流、理解与合作的关系,最大限度促进不同群体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行动,以实现个体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便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之一。
    过去几年,黔仁生态以水环境保护为重点, 通过贵阳乐水行、海菜花课堂等各种活动,构建服务公众的活动参与渠道,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机会,在行动中加深了解,促进对环境的认知; 通过河流环境调查、污染监督等形式,在探索与职能部门建立良性互动的同时,回应环境问题, 推动水环境的改善;通过海菜花计划,培育贵州本土环保公益力量,支持在地志愿者、公益团队就近、就便保护家乡河流,在行动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

海菜花计划:培育本土力量,助力河湖保护
    海菜花是一种水质指示生物,通常只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河湖之中,在贵州等西南地区,海菜花有比较广泛的分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环境的朴素认知,希望有干净的水可以喝、清洁的空气可以呼吸,这些都是对美好环境的期待,而这种期待,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环保行动者的接口。这就是“海菜花计划”的由来。
    本地人是本地环境守护的中坚力量。如何动员和支持本地人、本地公益团队更简便、有效参与本地环境的守护,一直是黔仁生态关注和探索的重点。“海菜花计划”便是着眼于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支持服务模式。
技术咨询与支持
    认识和了解河流,是行动的基础。许多人有时间,有意愿关注、保护身边河流,却不知道怎么做。咨询、技术支持是黔仁生态首先为公众、公益团队等提供的服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可能的参与方案,由参与者自己去选择如何行动。
    通常,黔仁生态都会建议先用脚步去丈量河流,沿河行走,用手机拍摄记录,与沿岸居民交流……在行走中去认识和发现河流。真切看到河流存在问题,自然会想如何解决问题,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河流保护小基金支持
    “海菜花计划”会为有意愿参与家乡河流保护的个人、公益团队等提供经费支持,支持大家把想法变为行动。每一个在地的河流保护行动或者环保宣传活动可获得不高于10000元的河流保护小基金支持,经费主要用于交通、餐费、参与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宣传费用等,通常环保公益机构有10%可用于人员补助。2016年10月至今,“海菜花计划”已资助了110个小项目,涉及贵州全省八大水系。

    专业培训支持
    黔仁生态一直倡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水源守护者,但如何更简便、有效地实践河流保护行动呢?黔仁生态邀请专业人士作为项目顾问和培训讲师加入,一起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黔仁生态也认识到,行动者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三两次培训便可以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黔仁生态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培训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河流调查技能培训。首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通过1—1.5天的参与式专题培训,让一个识字、会用智能手机、零基础的公众初步掌握河流水系知识,河流调查内容、方法、工具及调查资料整理、污染举报方式等知识,并在专业人士协助下开展河流调查实践。经过培训,学员可以成为一名具备河流调查能力的水源守护者,可以自主巡河和开展环保宣传。
    第二,环境意识培训。技能培训是行动的基础,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为什么要做”“环境问题与我的关系”等问题。通过1-1.5天的参与式主题培训,引导学员从垃圾、消费等视角切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从“我” 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期待参与者能认识到,垃圾、污水等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可持续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的选项之一。
    第三,协作能力培训。推动志愿者个人成长, 从一个河流保护个人行动者向活动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转变,由一个人的参与变成一群人的参与。协作能力培训包括参与式主题培训与陪伴成长组成。
    三个模块的主题培训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支持,组成一个行动者的支持与服务模式,也是个人的成长路径。截至目前,黔仁生态已组织了18场专题培训与总结分享会。

    陪伴成长
    行动者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学习- 行动-反思-成长”的循环过程。黔仁生态的陪伴从与志愿者、在地公益团队建立联系时便已开始, 技术咨询与支持、小基金实施、专题培训等过程, 都融入了陪伴。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的陪伴支持, 志愿者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到人咨询,遇到困难有人一起解决,遇到危机有人陪他一起应对。同时,提供可能的学习、交流、培训等机会,促进行动者的个人成长。
    陪伴给了志愿者更大的支持,尤其是感情支持。陪伴也是投入最大、投入时间最长的支持与服务。
    经过努力,“海菜花计划”已覆盖贵州省9个市州8大水系,初步建立了贵州水源守护者网络。

民间河长:搭建互动平台,推动问题解决
    2017年4月,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6月,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文明办、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环保厅等对社会公开招募33名省级“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作为省级民间河长,协助政府河长工作。由省河长办颁发聘书与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证书,持证上岗开展河湖保护工作。
    当月,黔仁生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计5人,成为贵州首批省级民间河长。因河流保护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黔仁生态获得了推荐更多志愿者成为省级民间河长的机会。截至2019年3月,黔仁生态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共计14人成为省级民间河长,参与全省河湖的保护工作,涉及贵州八大水系中的7个水系。民间河长定期巡护责任河流,以巡河日志、工作简报等形式上报巡查情况,推动问题整改。
    借由民间河长这个身份,黔仁生态与涉及区域的属地河长办等职能部门建立了良性互动机制——志愿者发现问题, 职能部门解决问题。这种机制给民间力量参与环境监督尤其是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在避免过去传统的媒体曝光与对抗的同时,也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效率。
    比如,在两条城市黑臭水体水城河、安顺贯城河的治理监督的过程中,黔仁生态与六盘水市河长办、安顺市河长办、安顺市生态环境局等建立了有效沟通机制,发现的问题都迅速得到了解决。
贵州民间河长的最大特点是政府授权、公众参与,团省委负责日常管理,省河长办提供业务指导,民间河长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责任河流,还可以对省内其他河流进行监督。这就在省级层面建立了一个民间与职能部门的互动平台,有助于推动全省的环境问题解决。
    从黔仁生态的角度看,“海菜花计划”支持更多本地人关注和参与家乡河流保护,发现的问题除了通过原有渠道, 还可以借由贵州民间河长搭建的互动平台进行解决。
    比如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有当地居民私自修建拦河坝可能导致鱼类无法洄游繁殖的情况。接到举报后,黔仁生态将情况向省河长办、遵义市河长办进行了反映,仁怀市河长办快速介入,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推动全省河流保护工作的同时,2018年7月,黔仁生态也与共青团清镇市委、清镇市河长办等单位合作探索基于河长制的多方协作模式,每月18日志愿者定期巡河,由团市委负责招募志愿者,黔仁生态负责提供专业支持,河长办负责协调基层河长参与巡河,并监督巡河发现问题的处理和反馈。这也是在探索以志愿服务助力河长制的工作模式。

贵州河流日1+2 行动:全民参与,建设河流文化
    在实施“海菜花计划”的过程中,黔仁生态也认识到, 虽然许多本地志愿者、公益团队已经开展了很多很好的家乡河流保护工作,但分散在各地的这些行动者和活动很难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2018年10月,黔仁生态在共青团贵州省委、共青团贵阳市委的支持下,组织大学生在每月第三周周六定期巡河,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9年,黔仁生态在共青团贵阳市委支持下继续组织大学生定期巡河活动。
    在此基础上,2019年3月22日,黔仁生态联合苗岭生态、花溪区圆梦爱心社等14个贵州本土团队发起了“贵州河流日1+2行动”倡议,倡议将每个月第三周周六定为“贵州河流日”,倡导公众在这一天拿出1小时就近、就便巡护身边2公里河流,用这种1+2的形式关注和参与家乡河湖保护。3月23 日,组织了第一期“贵州河流日1+2行动”联合巡河活动。
    今年4月20日,第二期“贵州河流日1+2行动”活动举行,贵州6个市州24支队伍301名志愿者参与巡河,涉及23条河流、6个湖库,徒步巡河里程140公里,清理河滩垃圾逾250 千克。
    这次参与巡河的队伍和个人,大部分得到了黔仁生态的“海菜花计划”的支持。“贵州河流日1+2行动”可以说是2.0 版本的“海菜花计划”河流保护小基金,同样是支持志愿者、公益团队就近、就便巡护家乡河流,但现在的联合巡河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动员了更多机构和公众参与。
    当前,黔仁生态正以水为主题,借势河长制开展了一系列贵州本土环保力量培育和贵州水环境保护工作,在回应贵州本土水环境问题的同时,努力提升公众环境认知,促成环保行动,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为守护这片土地贡献力量,并在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作者系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