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的现状、问题及其管理改进方案

时间:2019-08-20 15:36来源: 未知作者:梅 宏 孔 静

字号:TT
    我国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投入很多, 但基础较差,海洋保护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发挥其职能;海参养殖技术研发不够成熟,创新程度不够;政府投入资金不充足;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等海洋资源理论研究尚不足有力地回应海洋资源衰减等现实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探讨环境友好型的海参养殖方式及其在产业中推广的适应性方案,以期增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与合理利用。

我国海参养殖的现状
    所谓环境利用行为,是指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有意识地获取环境要素或者从环境要素中谋取利益的活动。海参增养殖属于环境利用行为这一概念中的开发利用行为,是海参养殖户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从海域环境中大量采捕海参、开发海洋资源等利用和改变环境的行为。海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这种环境利用行为在给予人们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环境风险。所谓环境风险,是指由自然或人为活动引起,孕育于人—机— 环境系统中,并通过自然环境的媒介作用,对人— 机—环境系统构成潜在威胁的危险状态,包括这种危险状态爆发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危险可能导致的危害性后果两方面内容。环境风险一旦转化为生态损害,就会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损害,而且生态损害一般也是不可预见的、不可计算的。为避免环境风险最后酿成生态损害,有必要对海参养殖的现状进行研究。

养殖方式
    第一,近海圈养方式。目前大部分个体海参养殖户采用的是近海圈养方式,即浅海圈养为人工养殖模式, 人工开挖池塘,海参的养殖水深大概2米,因为阳光非常充足,海参活动领域较小,便于海参养料投放,所以近海圈养海参速度较快;然而圈养海参使海水流动性较差,海参容易遭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高温、缺氧、雨水少、溶氧量低等因素都是导致圈养海参死亡的主要因素。
    第二,围堰养殖方式。围堰养殖即结合岩礁走向和湾口特点驻堤围堰,利用潮汐实现与外界海水交换。海参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围堰养殖短期的投入要低于底播海参增殖,环境对其约束较小,但是在换水过程中泥沙不能被充分带走,这逐渐使海底变松软,时间久了就需要人工清理围堰池的底泥,增加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底播养殖方式。深海底播养殖方式,将参苗投放到深海中去,海参完全依附海洋生物链,使其自然成长,这一养殖方式最接近野生海参的生长方式,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
    第四,海洋牧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中将“海洋牧场”界定为“利用工程手段,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海洋生态系统原理,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繁衍、栖息和生长的渔场环境, 进而实现水生生物资源的自然繁殖和补充,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修复。”海洋牧场是海参增养殖的高级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和承载力,注重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的特点是低温高盐、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使得海洋生物生长周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当前,我国还处于海洋牧场的探索阶段。

海域环境
    不同的海参增养殖方式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亦不同。近海圈养方式会对潮间带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基于环境风险评价,近海圈养海参应予转型。大规模的围堰养殖侵占了海洋生物的产卵、繁殖、索饵、栖息场所,破坏了水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构成潜在危害,基于环境风险评价,围堰养殖海参应予转型。盲目地发展底播增殖因对海底底质的不合理改造会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基于环境风险评价,应合理发展底播增殖,避免底播海参增殖技术中的不规范行为对海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综上可见,传统的海参增养殖产业环境利用行为不仅面临环境风险,而且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推动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应当督促养殖户尽快终止不合理、高密度、高污染的海参增养殖方式,压减低端养殖产量,并应重视海参增养殖产业的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开发、盲目跟进造成海参增养殖水域污染。
    海域环境对海参的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即近海环境对养殖海参的成活率、安全、质量、产量构成影响, 海参养殖本身又对水域造成严重环境破坏,导致环境压力日趋严重。换言之,近海环境对海参增养殖有客观限制,海参养殖对环境会产生相关影响。例如:海洋灾害容易导致海参产量受损,一旦海洋灾害使其减产,就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海参的消费市场大,带动养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所暴露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已逐渐引起重视(如水污染、亲缘关系变近、生境破坏等)。

养护模式
    我国《渔业法》规定的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包括:其一,捕捞限额制度,即国家按照捕捞量要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准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担任组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价,为履行捕捞限额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其二,捕捞许可证制度,即国家依法对海洋捕捞业实施的一项管理措施,从事捕捞业须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制度。通过捕捞许可证制度来管制捕捞强度,保护和合理正当使用渔业资源。

食品安全
    海参是否安全卫生,不仅是养殖模式或海域环境两个要素所决定的,还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监控体系,即育苗、养殖、监测、加工、质检整个海参产业链, 才能保障海参食品的安全可靠,最终通过严格抽检达标, 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才称得上真正安全的好海参。
    在海参养殖行业中,海参养殖企业为赚取更大的利益,普遍存在滥用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严重问题。虽然这对没有高级神经中枢的棘皮动物海参也没什么伤害作用,但其中的药物残留对人体却有危害。此外,海洋污染造成的海参重金属超标问题近些年屡见不鲜,对人体的健康存在较大威胁。所以,安全可靠是海参健康滋补最为重要的前提。

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面临的问题
    企业应秉承“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为目标,构建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我国海参增养殖向环境友好型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养殖方式
    由于底播海参增殖需要适宜海参生长的海底底质或进行底质改造,前期投入成本大;盲目地发展底播增殖会因对海底底质的不合理改造而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 底播海参增殖受海底环境的约束较大,底播养殖对海域环境要求较高,养殖海域很难获得,且海参养殖企业或个体户对底播增殖方式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因此不能全面实施,需要改变或优化该种海参养殖方式。
    海洋牧场的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水面和浅海都比较容易开发;但开发深海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海参养殖企业需要通过长时间实践逐步探索和完善海洋牧场的建设,依靠持续不断的科研探索、资金投入。但目前,养殖企业对于海洋牧场认识的科学性、规律性仍然存在许多短板。

海域环境
    我国沿海地区海域环境污染状况并不乐观,常常会造成重污染的“海参圈”,海参养殖户从事养殖作业仍是基于多年来的养殖经验,各种新型手段也是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的,本质上依然是靠天吃饭,这种养殖模式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养殖产生的水域污染在正反馈调节模式下导致养殖环境越来越差,对养殖环境造成了破坏。海参养殖户对海洋生态风险的认知相当匮乏,海参养殖这一环境利用行为是对海洋的不断索取,应对海洋生态风险有足够科学的认知和虔诚的敬畏。

养护模式
    我国渔业法学者多从完善捕捞许可证发放条件、捕捞总额限制、渔获物尺寸管理进行研究,但从资源养护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相关制度改革的建议暂付阙如。目前海参企业过度开发、捕捞海参,导致海参资源开发利用已达至极限,故海洋资源养护迫在眉睫, 海洋资源养护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有: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的和动态变化的系统, 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又相互独立,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决定了海洋资源养护的必要性;海洋渔业资源的生物学特征即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需要废弃种群逐一管理的传统,而要基于渔业生态系统实施养护。

安全监控
    这个时代口碑飞速传播,如果海参养殖企业只狭隘地追求利润,而不能保证海参产品的品质,那么海参企业做的只可能是一次性生意,无法在海参行业长期生存。目前普遍存在滥用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问题、海洋污染造成的海参重金属超标等海参产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如何进行环境风险监控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的管理改进方案
    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当进一步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首先,要熟知海参养殖的海域环境。科技先行,新海洋科技应在管理海洋过度开发、污染等威胁中发挥巨大作用,例如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养殖技术等。这就需要聚集科学家资源,包括汇聚国内外海洋渔业专家智慧,合力研究分析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因海制宜。
    其次,要激发海参行业资源。发挥海参养殖领军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领头羊作用,互相学习。然后,创新海参养殖管理体制,积极摸索、试点、建立政府指导, 市场主体,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新型管理—合作模式。
最后,政府应贯彻履行好海参养殖规划、指导、监督、评估等职能,制定海参养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海参养殖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对海参养殖企业扶持到位。

养殖方式
    通过分析不同海参养殖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进一步改变或优化环境友好型海参养殖方式。渔业技术创新不足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如何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先行,熟知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科学认识后再发展环境友好海参养殖,或许会规避不少生态风险。企业未来发展肯定是规避生态风险在先,要提升躲避风险的能力和措施。目前,还有很多企业不注重对相关科技的深度投入,一些行业决策仍偏主观意志和想当然,导致损失巨大,发展维艰。
    例如,深海底播增殖海参所需的资质决定了底播增殖海参的局限性。而建设海洋牧场进行渔业资源修复, 发展底播增殖并逐渐推出行业标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海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把强化科技、重视生态、加强防范作为重点,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的建设,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建设环境友好型海洋牧场。

海域环境
    不同海域环境对海参质量的影响极大。海参对水温、水深、海底环境等要求极为严格。无污染、水质纯净、温度适宜的海域环境是海参生长的宝藏。为了保障海参健康成长的水域环境,养殖企业要定期对海域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控,并需要定期对海水进行监测,防患于未然, 保证水域无污染。海参养殖企业不能为追求利润而挑战《渔业法》第十九条(即从事养殖生产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饵料、饲料)、第二十条(即从事养殖生产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使用药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海参养殖企业应该做到驯海、爱海、尊重海,用智慧去发展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保护住海洋生态环境,化解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的难题。

养护模式
    养护型海洋牧场,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或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牧场。这种类型的海洋牧场短期的经济效益虽然不明显,但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相较于短期不断向海洋索取,养护型海洋牧场更注重海洋渔业的恢复,注重长期效益。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方面,相比于治理,预防更重要,没有保护的环境利用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
    海参养殖企业应该限时限量人工采捕海参,分春秋两季。缘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品质的追求,企业应遵循海参的自然生长规律,一年只选择春秋两季限时捕捞,不足标准的海参将重新放归海底,从而保证海参的纯正品质。每个季节的海参采捕周期也严格控制在1个月左右。
    在不断强调海洋生态修复重要的同时, 也要重视解决渔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大量海参养殖户生计问题,让海参养殖企业和小养殖户从自觉遵守规定中获利。积极探索海参资源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和海参养殖户增收并重的环境友好型海参增养殖发展道路。

安全监控
    海洋渔业部门应加强对海参增养殖业的指导、监督, 制定海参养殖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行业结构,鼓励企业和商家参与海洋环保事业。
   与大部分的浅海圈养海参不同,海参在经过育苗后被投放到海洋牧场中,完全依靠深海自然生长,这个生长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海参只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生长才能采捕。因此,海参采捕应实行总量控制,切实贯彻捕捞限额制度。
    世间万物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相通的。没有浪底的锤打,就没有潮头的风采!认识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了解海参的海洋生长环境,思考我们在接受海洋回馈的时候如何保障必要的生态循环,维持海洋、生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应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深海生物资源,加大海洋技术研究投入,加强对海参养殖的科学指导,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基金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蔚蓝星球基金”项目《黄海海域海参增养殖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建议》,编号:10000889-1027-1.1.01.01 】
    (梅宏,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孔静,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环境法学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